】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攜手共進譜新篇
http://www.CRNTT.com   2023-06-21 10:46:03


 
  共建共享,加速擴容民生“幸福圈”

  “你是哪裡人?”

  “我是長三角居民。”唐珊潔總是這樣笑呵呵作答。

  定居在昆山,工作在上海,常常去蘇州、湖州度假,便捷的交通讓唐珊潔輕鬆玩轉長三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一體化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要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率先實現‘同城待遇’”。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長三角三省一市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對接公共服務,讓生活“同城化”和“品質化”,成為2.37億“長三角人”對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最直接感受。

  一體化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高級形態,是長三角發展的重點、難點,也是著力點、突破點。

  互聯互通,長三角“交通圈”愈發高效。

  周五傍晚,上海虹橋火車站,唐珊潔準時坐上G7635次列車,1小時52分後,順利抵達浙江湖州。

  “下班出發,不到3小時,就能在湖州安吉的竹海里呼吸清新空氣。”唐珊潔說。跨省過周末背後,是長三角便利的交通網絡。

  6月16日,蘇州軌交11號線開啟“萬人試乘”活動。這條線路即將投入運營,其中“花橋站”與上海軌交11號線相通。屆時,上海、蘇州市民通過地鐵換乘就能相互串門。早餐吃蘇州奧灶面,中午品陽澄湖大閘蟹,晚上在上海迪士尼賞煙花,只需一張地鐵票就能無縫連接“雙城生活”。

  地鐵、公路、鐵路,交通網絡越織越密。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高鐵營業里程達6704.4公里,占全國1/6,以上海為中心的0.5小時至3小時高鐵都市圈已經形成;長三角高速公路規模達1.67萬公里,擁有省際高速公路接口33個。

  高效銜接,長三角“生活圈”愈發緊密。

  “新鮮的枇杷,現在摘下來,明天上午就能到達上海消費者的餐桌。”江蘇蘇州吳中區東山鎮的枇杷果農張大哥,在枇杷樹下包裝新鮮果實,身邊,快遞小哥等候隨時發車。

  夕發朝至,鮮果送達。張大哥感嘆,以前蘇州的枇杷到上海需要2天時間,影響新鮮度。現在,從果樹到舌尖,只需一張快遞單,長三角居民可遍嘗鮮果美味。

  跨省公交,說走就走。“坐上611路公交,可直達江蘇省人民醫院浦口分院就醫看病,也能到南京老山國家森林公園鍛煉身體。”安徽滁州市民高鳳鵬乘坐的這趟611路,是南京市開行的一趟跨省公交,由東向西經過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直達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跟長途車比起來,跨省公交車次多,更方便。”高鳳鵬說。

  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已開通省際毗鄰公交線路95條,支撐起長三角的“同城記”。

  資源共享,長三角“幸福圈”加速形成。

  掛號、就診、結算……在浙江嘉興嘉善縣第一人民醫院,市民董丹麗只需出示家人的醫保電子憑證,醫生就直接為她結算。

  “公公是上海人,以前在嘉善配高血壓藥只能先墊付現金,再憑發票、病歷、清單等回上海手工報銷,20多個工作日才能到賬。” 董丹麗說,現在通過門診慢特病跨省直接結算,在上海備案後,就能直接在嘉善結算,特別省心。

  地處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區域,嘉善與上海、蘇州等地往來密切,這樣的便民舉措令不少群眾點贊。

  “我們對上海青浦區、蘇州吳江區等往來較為密切地區人員,還實施了免備案異地直接結算,並享受同城化待遇,持續推進長三角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嘉善縣醫療保險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愛萍說。

  率先啟動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試點,長三角41座城市的1.5萬餘家醫療機構,均可跨省直接結算,累計惠及1300萬人次;累計發行超4000萬張可在區域內通用的第三代社保卡;長三角區域公共圖書館、國有博物館、A級旅遊景區支持社保卡一卡通用……從共建到共享,堅定不移地增進民生福祉,“長三角人”的“幸福圈”正不斷擴容。

  綠色發展,合力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

  “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三省一市協調共進,合力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題中之義。

  碧水藍天映照協同治理決心。

  早上8點半,安徽滁州全椒縣十字鎮鎮級河長李燈冰趕到陳淺村。沒過多久,來自江蘇南京浦口區的河長跨橋而至。查看污水處理設施,確認養殖尾水未進入天然河道……兩位河長一天的聯合巡河工作就此開始。

  2022年年底,南京都市圈聯合河湖長制啟動,江蘇、安徽兩省九市共治一方水,都市圈河湖由“各管各”變成了“聯合治”。聯合巡河每月一回,今年以來李燈冰已參加5次。“跨省聯合巡護,實現跨界河湖邊界區域監管全覆蓋。”

  周一下午,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工程師趙旭輝將梳理出的安徽未來7天空氣質量結果,發往在上海的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進行綜合研判。

  “每周一次的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會商,提高了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測的準確率,為制定區域聯防聯控政策提供技術參考。”趙旭輝介紹。近年來,長三角區域內有4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實現共享,聯合進行空氣質量預測預報。

  浙皖交界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提檔升級,2023年補償資金總盤增至10億元;長三角建立長江口禁捕管理工作協調機制,聯合開展整治行動,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持續提升;2022年,長三角59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中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92.1%,41個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0%……山水相連、水氣相依的長三角,奏響綠色“協奏曲”,共譜生態“新樂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