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發揮中小銀行作用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3-06-23 09:04:26


  中評社北京6月23日電/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支持製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體現。在黨中央、國務院引領下,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優化資源配置,擴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提高信用貸款占比,通過多種方式拓寬製造業融資渠道。

 作為銀行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小銀行依托自身資源禀賦,創新金融產品,優化服務模式,為製造業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撐,實現製造業貸款規模穩步增長。

  一是提升製造業金融發展定位。主動融入國家或區域發展大局,準確把握製造業發展總體規劃和政策導向,落實落細支持製造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要求,聚焦製造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用好用足現有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著力構建金融資源配置優化、供給體系質量提升、管理保障機制健全的製造業金融服務體系。
  二是實現製造業貸款規模穩步增長。建立分層營銷體系,為不同類型製造業企業匹配差異化支持政策,為製造業融資廣引“活水”,提高貸款占比。支持傳統產業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綠色轉型發展,加大對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長期信貸投放;滿足存在“卡脖子”問題的關鍵領域核心企業的融資需求;日益重視對“專精特新”等中小製造企業的金融服務,通過創新信用貸款產品、發展供應鏈金融等方式解決其融資難題。

  三是全方位支持製造業發展。豐富金融產品,為製造業企業提供包括貸款、商票、銀票、信用證在內的多種融資產品,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大小、不同階段企業的差異化需求。提升綜合化服務能力,成立研究小組,組織產品、風險、審批等專業力量,針對不同產業鏈制定特色金融服務方案,完善“信貸+非信貸”綜合服務體系,推進金融服務的特色化、專業化、定制化,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務。

  但中小銀行受制於自身禀賦及其它原因,在支持製造業發展方面還存在著明顯不足和短板,如專業化能力有待提升、產品創新不足及風控手段有待優化等;部分出於考核、成本、收益等因素考慮,對發展製造業金融動力不足。未來,中小銀行要結合自身實際和資源禀賦,優化信貸供給,重點聚焦服務於本地中小製造企業,推動產品與業務模式創新,加強數字化應用,提升風控水平,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優化機制,聚焦行業。構建支持製造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信貸資源,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建立製造業貸款綠色審批通道,下沉評審授權,通過“政策資源、產品服務、渠道合作、科技支撐、風險防控、利率定價”等多項舉措,加大向製造業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單獨的貸款定價機制,實施專門的資金成本核算方法,降低內部資金轉移價格,降低製造企業融資成本;積極落實改革相關政策,並對部分製造業客戶予以降價轉換,對中小製造企業擴大補貼。參照普惠金融相關政策,完善盡職免責制度,提高貸款不良容忍度。

  二是創新產品,提升專業化能力。強化專業經營,加強行業研究,重點研究製造業企業在項目升級、技術改造中的資金需求特點,根據製造業企業類型和發展階段,開發符合製造業企業發展階段特點和需求的金融產品,創新性地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提高信貸的可獲得性;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創新抵押擔保方式,豐富抵質押品範圍,讓知識產權有“價”,讓應收賬款和存貨能“變現”;完善細分行業的金融服務方案,著力打造行業服務特色,通過“一鏈一策”的產業鏈金融服務方案,助力打造產業鏈生態圈。

  增加中長期信貸投放,適當調整產品種類、期限、利率、擔保方式、償還方式等,提供差異化、精準化金融產品;探索運用抵押補充貸款,實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精準投放,降低中長期貸款利率。

  三是推動科技賦能,創新供應鏈融資。增強製造業供應鏈產業鏈金融服務能力,快速響應產業鏈核心及配套企業融資需求,實現金融服務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依托產業鏈核心企業,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加強數據和信息共享,運用應收賬款、存貨與倉單質押等方式,為產業鏈上下游製造業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針對應收賬款抵質押融資中存在的核心企業積極性不高、新型抵質押品確權難等政策堵點,從頂層設計角度做好探索優化,打通製造業融資的各個環節。應充分借助物聯網、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發掘中小製造企業金融需求潛力,做好產品設計、風控流程、架構調整、考核激勵等制度和組織重構,將更多的信貸資源投向製造業相關業務。

  四是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提升風控管理水平。積極與地方政府、保險機構、融資擔保機構加強合作,建立多層次風險分擔和補償支持手段,爭取地方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的支持,形成程序規範、高效便捷、風險共擔的保障體系,有效緩釋信貸風險。建立與製造企業研發、生產、服務等相配套的風險評估、授信審批和貸後管理機制,將製造業企業的知識產權與科研成果進行市場化“定價”,構築以知識產權價值、產能擴張、科研成果競爭力、訂單增速為框架的企業信用資產,形成相對完善的企業風險評價體系。推動智能風控體系建設,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手段全面掌握製造業企業的訂單狀況、生產運營進展與技術研發優勢,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風險及企業改變資金用途導致的道德風險,較為準確地評估和管理風險。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趙然(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