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人先正己,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彰顯了古人的智慧和氣度。先賢認為,為政貴在修己,必須靠自身品行來使人信服;必須從自身做起,才能表率四方。從孔子的“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到孟子的“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從《鹽鐵論·疾貪》中說的“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到南朝範曄在《後漢書》中提到的“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正人先正己的道理得到歷代仁人志士的重視,逐漸成為人們推崇的政治倫理。古人認為,地位越高、責任越重,越要時刻正身修己、身先士卒,正所謂“大臣不廉,無以率下,則小臣必污;小臣不廉,無以治民,則風俗必壞”。京劇《赤桑鎮》中,包拯有句唱詞就是:“未正人先正己,人己一樣。責人嚴,責己寬,怎算得國家棟梁?”道理很簡單,做到卻不容易。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以身作則、率先躬行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擔當。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晏嬰對自己要求嚴格,吃糙米飯、穿粗布衣、坐簡陋車,屢次謝絕齊景公的各種饋贈。齊景公不悅,晏嬰解釋說:“平時我反對奢侈浪費,要求官員們節儉,以減輕百姓負擔。我若乘坐好車好馬,官員們便會上行下效,奢靡之風就難以禁止了。”兩晉時期,盛行空談,東晉大將陶侃崇尚實幹,以身作則,處理政務恭謹勤奮,史載“千緒萬端,罔有遺漏”,陶侃還勸勉身邊的人說:“民生在勤,大禹是聖人,尚且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當珍惜每分每秒。”在他帶動下,僚佐們都能勤於公事。晏嬰、陶侃之所以能成就事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深刻認識到“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的道理,所以處處以身作則,以求政通人和、風俗淳厚。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後身”。古往今來,凡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都十分注重自律,善於用自己的行為帶動周邊人。治人須先治己,正人必先正身。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要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增強自律意識、標杆意識、表率意識,要求別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團結帶領群眾不斷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