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丁仁方:兩岸議題在台灣大選的辯證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23-07-03 01:02:44


 
  民眾黨柯文哲對兩岸議題比較明確的主張是“台灣自主、兩岸和平”,在對等、尊嚴的條件下,恢復和對岸的溝通管道,備戰而不畏戰,能戰而不求戰等。柯文哲的辯證主軸與侯友宜、賴清德設定對立選項不同,他本來選票極大化的邏輯就是爭取在兩大黨之外的中間勢力,主要是既不喜歡國民黨也不喜歡民進黨的民眾,所以他辯證主軸是跳脫兩黨所設定的對立選項,保留最能吸納中間勢力的主要內涵,包括和平、自主、對等、尊嚴等。

  三位主要政黨候選人,柯文哲因為目標是爭取對兩大黨都不滿的民眾,不以兩大黨對立選項強化敵我認同,所以諸多訴求較為模糊,譬如說以“自主”取代“主權”,以備戰迴避戰爭風險等,其他侯友宜、賴清德所設定的辯證主軸不僅是爭取選票極大化的策略,也都有一定的事實及風險條件為其論證基礎。

  對侯友宜而言,其訴求要能被較多數民眾認同,而不是衹有偏藍支持者認同,首先,必須是多數民眾會認為,如果賴清德當選,可能不久就會有戰爭的威脅;其次,多數民眾會認為如果賴清德當選,所帶來的戰爭威脅會使台灣喪失自主性。如果多數台灣民眾對此意識不強,則侯友宜選票極大化的策略就會受到壓縮。群眾的風險認知並非固定不變,這兩年在中美對抗,以及兩岸緊繃的大環境因素衝擊之下,群眾風險認知起起伏伏。

  同樣對賴清德而言,其訴求要能被較多數民眾認同,而不是衹有偏綠支持者認同,首先,必須是多數民眾會認為如果侯友宜當選,台灣的民主體制會受到衝擊;其次,多數民眾會認為如果侯友宜當選,台灣會喪失自主性。

  從目前相關民調數據來看,三人在不同群體各有優勢。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民眾的風險認知是否會發生改變,則有待後續觀察。

  (作者:丁仁方,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南台灣兩岸關係研究學會理事長)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