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水稻上山”也把科普帶上
http://www.CRNTT.com   2023-07-07 11:23:03


  中評社北京7月7日電/網評:“水稻上山”也把科普帶上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陳文傑

  “水稻上山”之後,該科普“下山”了。近日,“水稻上山”輿論鬧劇才逐漸收場。而當熱度退去,我們更應該思索的是,一件本可以帶來好處的創新農業技術,為何會一時間被誤解、抨擊?(7月5日《科技日報》)

  謠言從何起?最早是一則關於“水稻上山”的視頻在互聯網廣為傳播,隨後又冒出不少自媒體發圖文跟風,進一步將話題引爆,一時間,“水稻上山是否科學”成為輿論爭論的焦點。雖然謠言最終由官方下場澄清,相關負責人也就網民關心的疑問,跟媒體作出詳細的權威解答,但再仔細回顧整個流程,總有一種“讓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

  謠言之所以極易傳播,是因為它編造的恰恰是大眾普遍關心卻又不求甚解的內容,其中又有極大的煽動性。就以“水稻上山”為例,造謠者“巧妙”地將“推山造田”“汛期”“泥石流”等內容拼接在一起,同時在傳播形式上,既有強烈反差的視頻剪輯,又有圖文並茂的“科學講解”。一些觀眾很容易被這些移花接木的信息唬住,從而掉入別人編好的假故事裡。

  造謠者如此挖空心思,而我們的科普辟謠呢?誠然,近年來已有許多科研一線的專家學者開始下場辟謠,及時為大眾科普相關知識,然而,現階段不少的科普辟謠工作,常陷入“嚴謹有餘而通俗不足”的窘境。正如此次解答會上,專家從科學原理到適用條件,再從產量情況到探索價值等方面都對“水稻上山”作出解答,信息量是足夠了,可對於大眾讀者而言,形式可能比較單一,內容也有些晦澀難懂。辟謠的作用是起到了,但科普效果仍有很大潛力可挖。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