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眼下正是夏收時節,多地都可見農機裝備作業,一幅幅“科技農耕圖”在田間地頭鋪展。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於農業科技現代化。當前,科技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引領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立足我國國情,遵循農業科技規律,加快創新步伐,努力搶占世界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牢牢掌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主動權,為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應用,取得了一大批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效能穩步提升。總體判斷,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已經跨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一步。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還有一定差距。制約我國農業生產力的短板弱項依然存在,主要體現為優質品種培育能力不強、農機智能化水平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資源分散等問題。對此,需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多舉措布局施策,讓科技牢牢扎根在泥土裡。
首先,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保障農業產業安全。農業強國建設離不開糧食供應的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要堅持“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要求,將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充分供給作為第一要務,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保障體系,牢牢把握解決吃飯問題的主動權。加快推動規模化生產與集約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增強抗風險能力,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挖掘農業科技增產潛力,創新手段穩定糧食生產。加強農業安全監管工作,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農產品品質,牢牢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
其次,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夯實農業基礎建設。我國在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農業基礎領域仍然落後於歐美等農業強國,面臨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不過,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徵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要聚焦農業科技創新,攻克糧食、蔬菜、動物等種源“芯片”難關,提升國產玉米、大豆、白羽肉雞、肉牛等自主新品種的市場占有率。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穩步推進各種生物育種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大力推廣有機肥、綠色農藥,減少農業污染,保護土壤肥力和生態環境。擁抱數字化技術,積極發展數字農業,提升智能農機使用率,建設智慧種植、養殖系統,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再次,創新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方法,強化激勵機制。要制定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實施農業頂尖人才工程,發揮農業科技“領頭羊”效應。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差別化的綜合人才評價機制,實現人才評價的精準性。建立公平合理的獎懲機制,健全科研成果轉化的分配制度,通過市場轉化的科研成果,可給予股份、分紅等獎勵。扎實推進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質量,可充分調動職業院校、農村成教學校、電商平台、科技小院等的積極性,培養一大批懂技術、懂市場的新型職業農民。
最後,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力度,維持資源投入穩定。農業科技創新具有周期長、風險大、收效慢等特點,要加大對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在實施農業科技研發項目方案時,要舍得下力氣、增投入,樹立長期目標,給予穩定支持,寬容科研失敗,鼓勵科技創新思維。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