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更全面的人”
http://www.CRNTT.com   2023-07-15 12:52:00


 
  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也給大學專業教育帶來更大挑戰。徐雷舉例道,眼下正是大學招錄季,今年,人工智能專業成為最熱門的專業,但就全球來看,人工智能發展也給各行業帶來衝擊,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較低層級的算法工程師。由此,大學也有必要思考:面向未來社會,人的價值該如何體現?大學對人才培養的傳統定義或有必要“刷新”,通識教育似乎也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

  事實上,通識教育20世紀40年代興起於美國一些精英學府,其核心理念正是倡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等綜合能力,而不是培養工具式的人,這一教育理念此後也得到全球高校的認可。

  在國內高校,隨著通識教育紛紛落地生根,過去20多年來,不少大學在探路過程中,也始終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不論是清華大學的“無專業門檻、有學理深度”的通識課程探索,還是復旦大學推出的“人文科學相互交融”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中國政法大學推行的文明史與法學教育融合的通識課程實踐等等,基本都強調培養學生廣博的視野、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懂得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對世界懷有更大的包容性。

  就業“專業對口”,將越來越難實現

  “無論你是否喜歡,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將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超星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史超分析,技術的發展也將直接對大學生就業產生“變數”。

  過去,企業經常抱怨大學培養的人才和行業崗位的需求不對接,而放眼未來,不少高校畢業生就業時希望的所謂“專業對口”,將越來越難實現;另一方面,企業的用人需求也將發生變化,從過去簡單把招聘的人看作勞動力,到今後越來越重視人的洞察力。

  “這也提醒我們,大學的通識教育不應該再為了幫助學生從事某個職業做準備,而是應該為學生未來能應對不同的職業需求、實現終身發展做準備。”在史超看來,這實際上也意味著,大學通識教育中原本就重視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將愈發重要。所謂批判性思維,即是幫助學生理解看到的世界並對它進行評估、分析、推理、創造的能力,具備理解問題本質的能力。這也對高校整個課程體系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亞馬遜雲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崢教授曾在上海紐約大學任教,既是人工智能科學家又是工程師,業餘時間也是文學藝術的發燒友。在他看來,通識教育不只是讓學生獲取獨立科目的知識。在社會中,讓每一位工作者在行業中游刃有餘的,其實是從不同的專業訓練中獲得的“專業通識”。而且,每一種專業有各自的專業通識。比如,科學家相信紛繁複雜現象的背後存在著簡潔明快、具有強預測力的模型;工程師認為“魔鬼在於細節”,對複雜性有著深刻的理解,致力於打造平衡細節和性能的產品;藝術和人文學者則更關注敘事結構、敘事能力和敘事自由;金融類人才關心投入和產出,對人的非理性的理解甚至超過心理學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