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http://www.CRNTT.com   2023-07-16 08:22:32


   
  根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要求,到2030年我國將累計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這是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的重要基礎保障。現階段,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取得諸多成效,但各地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質量參差不齊、投入標準偏低、管護壓力增大等問題。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完善確保建設質量的機制舉措。各地要因地制宜,在綜合考慮不同地區氣候特徵、地理環境、水土條件、增產潛力等因素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建設標準,積極引導村集體、種植戶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樹立“品質為先、穩步推進”的考核機制,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獎懲機制,加強對建設施工前期程序的規範性、合理性、科學性監督審查以及施工過程中的監理評估,並將責任機制延伸至建成使用全過程的維護管理環節,切實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
  
  第二,積極探索投融資機制。充分肯定糧食主產區和調出區對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貢獻,在穩定增加中央財政投入基礎上,探索由中央協調糧食主銷區對主產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財政支持路徑,全面壓實不同地區地方政府的投入責任。鼓勵指導各地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進一步在土地出讓收益、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專項債券等方面進行傾斜,並加大政策性金融資本投入。
  
  第三,探索構建長期有效的管護機制。農田三分建七分管,要嚴格遵守建管並重的基本原則。各地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應及時制定高標準農田建後管理辦法,明確不同利益相關方的權利義務,確保管護主體的責任落實和相應的督導考核。繼續跟蹤監測不同地區在農田建成後採取的管護舉措,及時總結不同地區的模式做法和經驗教訓,並在適宜地區進行復制推廣。同步探索引入保險機制、購買第三方服務、委托專業化機構等市場化方式,推動建立有效的管護機制。
  
  藏糧於技創新是根本動力
  
  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如何向科技要產能?
  
  劉長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農業科技進步是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根本動力。近年來,我國種業創新、機械化和智慧農業快速發展,對糧食與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種業方面,我國種業創新體系不斷健全,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新品種數量、質量以及專用特用品種供給等均有較大提升,確保了農業用種安全。根據中國種業大數據平台數據,截至2022年,我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國家級審定品種累計達8875個,其中2016年以來審定的品種占81%。21世紀初以來,黃淮海地區夏玉米國審新品種區試單產從每畝500公斤增長到每畝650公斤以上,黃淮冬小麥國審新品種區試單產從每畝450公斤增長到每畝550多公斤,長江中下游一季中籼稻國審新品種區試單產從每畝560公斤增長到每畝640公斤。單產增長的同時,糧食新品種在營養、口感以及宜機作業、抗病、抗倒伏等特性上也有較大提升。農業農村部從全國3萬餘家種業企業中遴選了200多家構建國家種業企業矩陣,進一步集中力量加快種業發展。
  
  在機械化方面,我國農業機械裝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研發水平、製造能力大幅提高,大型高端農機、智慧農機等核心技術加快突破,生產的4000多種農機產品可滿足國內90%市場需求,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其中,小麥近98%、水稻超85%、玉米超90%、大豆近88%。除稻麥聯合收割機、玉米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等耕種收環節農機保有量持續增長外,農業機械化進一步向產前產後延伸,農產品烘幹、倉儲、冷鏈、保鮮以及作物秸秆收集、處理等環節的機械裝備短板也在快速補齊。同時,農機數字化水平大幅提高,以北斗、5G等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化農機裝備加快應用,加裝北斗衛星導航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植保無人機等實現了自動精準作業。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調查10個省的300多個村莊,農業生產應用無人機的比重為46.4%,使用裝有GPS的農機比重為27.1%。
  
  在智慧農業方面,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得到應用,各種智慧農業模式興起,推動農業進一步從數字化向智慧化發展。特別是各類數據,包括生產過程管理、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農產品與食品安全、農業裝備與設施監控等數據成為農業生產的關鍵要素,推動農業生產決策與資源利用智能化、精準化、集約化。同時,各類傳感器與數字裝備也在調查村莊過程中得到大量應用,其中,9.6%應用智能裝備采集作物生長信息、11.3%采集作物疾病信息、10.7%采集土壤等環境信息、5.7%獲取農業遙感信息、5.0%應用成像設備,形成了農業企業自主型、加工流通企業帶動型、專業化服務企業主導型、數字化農機企業主導型和農技推廣體系依托型等各類智慧農業模式,正逐步構建廣覆蓋、多層次的智慧農業體系,不斷滿足廣大農戶差異化的智慧化需求。例如,中化集團的MAP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台、愛科農ICAN大數據平台等,通過整合現代信息技術、遙感技術、作物生長模型、AI智能預測等,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智慧化決策。
  
  農業科技進步在促進糧食與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提升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例如,部分核心種源、核心工具、核心元器件、核心算法等仍存在“卡脖子”難題;創新資源配置與落實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方向尚不完全匹配,飼料糧短缺與口糧有餘並存仍是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主要結構性問題;先進技術在糧食產業中的應用水平依然偏低等。
  
  為進一步發揮農業科技進步在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中的作用,需從以下方面著力。
  
  第一,加快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第二,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科技服務可及性和農業科技成果普惠性,重點培育專業化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主體,通過構建縱橫交織的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網絡,為糧食與重要農產品產業發展提供廣覆蓋、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服務。
  
  第三,面向大食物觀與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求,優化農業科技研發資源配置,圍繞糧食與重要農產品增加單產、提升質量、優化結構、綠色安全等加快創新,從提升飼料糧供給保障水平出發,加強品種、裝備與農藝技術等科技支撐。

  來源:經濟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