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他用功夫展現中華文化自信
http://www.CRNTT.com   2023-07-22 07:37:14


 
  銅像前,來自韓國的申勇武模仿著這一定格姿勢,然後拳打腳踢,一氣呵成地進行了一段雙節棍表演。“我從9歲開始喜歡李小龍,從那年開始學習中國功夫。”他的穿著也和銅像一模一樣:赤著上膊,穿著黑褲。這是他為自己的第一次香港行專門準備的“行頭”。

  來自英國的帕特裡克·韋伯拿著一卷珍藏了25年的《龍爭虎鬥》海報在銅像前拍照留念。他還帶來一本厚厚的相册,記錄了自己50多年來的“追星”歷程。“我喜歡他的人生哲學。”韋伯說,“他所展現的多元文化正是世界所需要的。”

  “他好‘有型’!”來自日本的上川智子看著銅像,回想起幾十年前自己的少女時代。“1973年,李小龍的電影首次在日本上映就風靡一時,最火爆時觀影的隊伍排出好幾條街,《龍爭虎鬥》甚至在一家電影院放映了一年多才下線。”

  “李小龍主演的功夫電影改變了很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說。

  連日來,在李小龍的故鄉香港,一系列紀念活動印證了他所代表的中國功夫文化經久不衰的影響力。

  展期近半年的“李小龍——經典永續”展覽近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啟幕,展出不同年代關於李小龍的紀念書刊、郵票及手辦模型等。該館還有一項常設展覽介紹他的生平。

  從事教育行業的王煒在為內地學生設計香港研學游時,將該館的李小龍展作為其中一站。“李小龍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一面,更代表了香港人所體現的華人氣質和精神。”他說。

  展館內,一面名言墻呈現著李小龍的功夫哲學:“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成功是一段旅程,而非終點”……“他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能夠通過功夫展現中華文化的自信。”王煒說。

  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等多個場所近期陸續重映李小龍的經典電影。“他的電影走向了國際,這對於香港人是很重要的鼓勵。”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說。

  李小龍的中學學弟、香港導演陳德森日前在一場紀念分享會上說,這位學長是自己的動作片“啟蒙老師”。他還清晰地記得1973年李小龍回到母校,在學校運動會上為自己和同學們頒獎的情景。後來,陳德森執導的《十月圍城》等功夫電影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人的風貌。

  幾十年來,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啟發了眾多創作者,並通過電影、漫畫、動漫等各種再創作影響著更多人。正在深水埗舉辦的一場李小龍紀念畫展中,同樣身為“龍迷”的香港插畫師馬富強以“一龍千面”為主題,用手繪的方式細致描繪出李小龍的豐富表情。

  “我很喜歡馬富強的噴畫和電腦畫,這次想來看看他的手繪作品。”讀高一的馮同學說,這些創新畫作讓她對這名已離世許久的影星有了新的認識。

  李小龍基金會首次在亞洲舉辦的“李小龍日營”活動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進行,約30位香港小學生在幾天時間內體驗截拳道,並通過多種藝術形式瞭解李小龍。

  館內,活動導賞者指著電影《精武門》的劇照,向小營員們介紹電影梗概,同時講解國家歷史。劇照上定格的正是電影中李小龍飾演的陳真踢破“東亞病夫”牌匾的瞬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