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不能貪大求洋
http://www.CRNTT.com   2023-08-12 08:34:00


   
  新興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戰場。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劉振中認為,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既包括產業的高端性、產銷銜接的高效性、產業占比的協調性、產業之間的融合性以及基礎配套的完善性等,也包括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支撐性、引領性、安全性、開放性和可持續性,都應一並動態考量。
  
  針對當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非理性傾向,劉振中建議從四個方面來統籌謀劃產業發展:一是發展自身有一定基礎的產業,不栽無根之木;二是發展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不盲目跟風追熱;三是發展區域資源環境能夠承載的產業,不求大超載;四是發展能夠保障鏈條安全的產業,力避失控斷鏈。
  
  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一個成功例證。作為製造業強省,廣東在電子信息、精密製造等領域具備較好產業優勢,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此基礎上通過最大程度地降低綜合成本,形成了對燃油汽車的比較優勢。同時,廣東以“鏈長+鏈主制”培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以此為牽引促進產業鏈“補鏈、延鏈、固鏈、強鏈”。即便是在“脫鈎斷鏈”的不利影響下,廣東新能源汽車也依然搶占了先機、贏得了主動。
  
  在區域之間產業競爭較為激烈的情況下,以產業鏈招商增強特色產業要素集聚,提升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能力,讓很多地方嘗到了甜頭。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統計,國家第一批1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已累計入駐中小企業3.1萬多家,年產值超過2.5萬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9.2%。在集群中,涵蓋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7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4家,優質中小企業占比達到24.8%。各地積極發揮各自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群梯度培育體系。
  
  找准推動產業發展著力點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贏得大國競爭主動的迫切需要。但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絕不會一蹴而就,需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同時,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能跨越現階段的發展條件和產業基礎,要盡力而為更要量力而行,以避免陷入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
  
  當然,適度超前的產業規劃和基礎研究是必要的,特別是短期內尚不能有效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的情況下,找准推動產業發展的著力點,變得更為迫切。接受經濟日報採訪的專家學者表示,要從以下三方面發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一是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自主創新能力。當前,傳統產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要發揮數字技術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的特點,強化“兩化融合”“兩業融合”,加快以數字技術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賦能傳統產業。要對存量產業進行精益化技術改造,優化產業結構和戰略布局,投資建設一批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的新項目。特別是鏈主企業要勇於“挑大梁”發揮頭雁效應,強化創新體系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共贏。
  
  二是進一步完善制度型開放體制機制,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產業競爭力。競爭性是產業保持活力的源泉。衹有與國際化接軌的產業體系,才能稱得上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多年來,我國產業正是通過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和合作,奠定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未來仍需要通過全面參與國際競爭,讓我國產業體系保持旺盛生命力。儘管逆全球化浪潮湧動,但爭取在更大範圍內擴大“朋友圈”,持續推動開放合作與公平競爭,始終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題中之義。
  
  三是堅定不移推進“雙碳”戰略,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一定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一方面,從產業自身發展來看,需要加快向綠色低碳生產方式轉型,構建起貫穿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供應鏈產業鏈;另一方面,從產業發展生態看,要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加快形成包括綠色金融、科技創新、市場消費等在內的高質量供需體系,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一個基本前提是要妥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發揮好兩者在推動產業發展中的不同作用。地方政府需要科學制定其產業發展規劃,明晰並引導本地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但重點應放在不斷完善市場監管效能、加強公平公正公開營商環境建設上。及時預警並糾偏是政府在服務產業發展上的重要職責之一,但決不能代替企業自主決策,更不能為了“考核業績”以所謂優惠補貼等吸引項目進入。
  
  當前,越是千方百計抓經濟、謀發展的時候,越要統籌處理好國情與世情、發展與安全、優勢和短板、當下與長遠的關係,既要順應產業發展大勢、遵循內在規律,也要綜合比較優勢、生態承載力等因素,注意找准自身定位和著力點。同時,要讓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相得益彰、協同共進,更好發揮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和系統效應。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經濟日報記者 齊東向 顧陽 牛瑾 佘惠敏 黃鑫 歐陽優 執筆:顧陽)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