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日排核污“氚”流不息 增患癌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23-08-13 14:01:14


  中評社香港8月13日電/據大公報報導,日本政府一意孤行,無視連月來各方反對聲音,計劃本月底或下月初向大海排放福島核污水。日本方面強調核污水內的放射性物質氚,對人體影響微乎其微;不過,本港的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主席、中文大學學者陳振宇教授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氚經飲食攝入人體後,有機會結合有機分子,形成“有機結合氚”,人類如果攝入大量氚,有機會增加患癌風險。

  對於有日籍專家早前以“一滴眼藥水”比喻核污水中氚的排放量,陳振宇認為是過分簡單及不科學。

  近月來,日本方面多次試圖解釋核污水是安全的,日本駐香港總領事岡田健一於本月初接受電視台訪問時,企圖為核污水“洗白”,聲稱核污水經處理後,氚濃度只是世衛飲用水標準的七分之一。不過,大部分香港市民並不接受日方的說辭,並在網絡引發激烈反對排核污的聲音。

  ·氚不能透過淨化移除

  食物安全中心轄下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的主席、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教授陳振宇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氚是不能透過淨化移除的。氚的輻射雖然不會穿透皮膚外層,但經飲食攝入的氚,可能對人體構成健康風險,“因為氚攝入人體後,部分可以結合到有機分子中,形成‘有機結合氚’,而其在人體內停留的時間較長,風險亦會較大。如攝入大量氚,有機會增加患癌風險。”

  城市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日裔講座教授日引俊詞上月表示,福島第一核電站儲藏的16克純氚化水,分30年排放,相當於“每月於太平洋滴下一滴眼藥水”,陳振宇認為,這比喻是過分簡化及不科學,“有關的污水排放將持續30年,排放會否對食物安全以至海洋生態構成潛在風險,仍未有定論。”

  陳振宇表示,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報告,目前未能保證日方啟動核污水排放計劃後,淨化裝置能長期連續有效運作,以及排放計劃不會對食物安全以至海洋生態構成任何潛在風險。“相關核污水曾直接接觸活躍的核原料,含大量高濃度放射性物質。有關的核污水排放屬史無前例,並將持續30年,在這長時間內,淨化裝置一旦未能有效運作,可以對食物安全以至海洋生態構成重大風險,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