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陸地廣袤,海岸線漫長,相關部門與各地勠力同心,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定紅線,築牢生態保護底線。
漫山的竹海、清新的空氣、潺潺的溪水,遊客徜徉在優美的環境中……在浙江省安吉縣,生態保護紅線分布於14個片區,面積占縣域面積近1/5。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章毅說,“紅線內,不符合管控規則的項目堅決不准進入。”
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據瞭解,我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已經全面完成。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說,我國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在陸域和海域實際劃定面積合計約319萬平方公里。“通過紅線的劃定,築牢了國家‘三區四帶’生態安全屏障格局。”
——優機制,創新生態保護制度。
四川省劍閣縣翠雲廊,古道蜿蜒,古柏參天。這裡有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這離不開林長制等長效機制的呵護。
抓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執行。源自基層的創新、成於頂層的設計,林長制是生態文明領域一個重大制度創新。目前,全國已如期實現建立林長制的目標,近120萬名林長守護莽莽林海。廣袤山林間,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數據顯示,新時代十年來,我國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累計造林10.2億畝,人工林面積穩居世界第一。近20年全球新增加綠化面積約1/4來自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