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
http://www.CRNTT.com   2023-08-23 08:38:12


必須不斷調整完善相關對策,綜合採用經濟、外交、技術策略,增強長板、補齊短板,加快打造全球技術競爭戰略高地,切實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根基。
  中評社北京8月23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這就意味著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自立自強,推動實現科技現代化。

  光明日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員翟雲文章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一些前沿領域開始從跟跑進入並跑甚至領跑階段,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北斗導航、載人航天、大飛機、探月探火、超級計算機、量子信息等作為國之重器、國之利器的“硬核產品”不斷湧現,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連續10年穩步提升,位居36個中高收入經濟體之首。同時,科技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技創新體系相對薄弱,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有待提高。特別是隨著西方國家對中國關鍵技術“卡脖子”進一步升級,必須不斷調整完善相關對策,綜合採用經濟、外交、技術策略,增強長板、補齊短板,加快打造全球技術競爭戰略高地,切實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根基。

  文章認為,及早建立完善打持久戰的戰略部署,我們要在宏觀戰略謀全局。本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吹響了加快實現科技現代化的號角,新成立的中央科技委員會既有利於強化全國一盤棋發展格局,也有利於進一步優化防範化解風險的頂層設計。使黨關於科技創新的一系列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和行動,更好引領促進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事實上,打贏高端芯片、5G和光通信等核心技術反擊戰絕非畢其功於一役,而將伴隨中國崛起的全過程。由此,走出“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發展誤區至關重要,從短期、中期和長期三方面設計戰略舉措,方能持之以恒解決中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此外,抓緊疫後“窗口期”,帶動“雙輪驅動”,也可以為化解技術“卡脖子”風險贏取充足的對衝時間。比如,在技術合作方面,可以通過全球價值鏈、全球生產網絡推動技術的國際分工,開發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區域聯動方面,也可以依托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推進建立區域一體化產業鏈條。

  文章提出,開好“精準反擊”藥方,鍛造一批“殺手鐧”技術,徹底粉碎企圖讓中美關鍵技術“熔斷”脫鈎的圖謀。近年來,美國肆意以“長臂管轄權”對全球所有半導體製造廠商行使新管轄權利,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頭。同時,美國製造產業近年來空心化程度不斷加深,呼籲製造企業回流美國漸成趨勢。由此,一方面,需要鈍化、遲滯美國脫鈎斷鏈政策。如可以積極參與關鍵核心技術國際產業鏈,力爭在個別關鍵環節形成一定規模的投資、專利和產品優勢,提升對外方關聯企業話語權。同時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持續增強高鐵、新能源、5G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增強國際產業鏈對中國的依存度。另一方面,通過精準定位反擊目標實施“手術刀”式反制,與美國主要盟國不斷拓展互惠合作的範圍、層次和方式,更高層次融入全球技術鏈、產業鏈、創新鏈開放合作,進一步減弱對美企的依賴度。

  聚焦短板,從“國之命門”到“國之重器”,持之以恒推動科技現代化。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就意味著“一刀切”“全面出擊”的發展模式無法從根本上實現科技現代化。由此,需要牽住關鍵技術“牛鼻子”。提升自主可控水平方面,加快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轉變。抓住國產化戰略這個利器,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抓關鍵、補短板、強弱項,勇闖創新“無人區”,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盡快解脫過多、過度依賴國外技術,自主把握技術發展方向和進程,固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實現創新要素精準性投放,加快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尖”的中小企業。“強鏈築基”,健全中國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條,著力培育和提升科技產業的硬核底蘊,築牢關鍵技術的“芯”和“魂”,不斷增強全球複雜供應鏈產業的掌控能力。

  以“人”為本,八方聚力,按下關鍵核心技術發展的智力“加速鍵”。人才是科技現代化的關鍵一環。念好人才經,做到“留、引、穩”三管齊下,實現從“重資本”到“重人才”轉變。人才培養方面,留得下人才是目標。通過加快破除中國一流大學為西方發達國家培養人才“搖籃”瓶頸,鞏固基礎學科體系,提升學科協同創新能力,使高端人才不僅“人留下”,而且“心留下”。智力吸納方面,要引得來人才。建立綠色通道,通過精準對接、定向邀請方式,加快集聚一批世界水平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栽好梧桐樹,引得人才來,優化人才環境,吸引更多“雙一流”人才回國就業創業。以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為目標,完善有利於創新的科技人員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引導各類科技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