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已向烏克蘭提供超過662億美元的援助,其中軍事援助超過430億美元。全美有約30%的公司與軍工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直接或間接提供了約1/4的就業崗位。在軍工集團強大游說推動下,美國政府會支持俄烏衝突向長期化方向演變。
從維護美國霸權的戰略考慮,俄烏衝突長期持續削弱歐盟獨立自主,壓制俄羅斯崛起空間。俄烏衝突爆發後,原本呈現“腦死亡”跡象的北約恢復一定活力。今年以來,美國阻撓各方和談努力,並利用衝突造成的危機感進一步將歐盟綁定在自己的遏華外交戰略軌道上。
大多數歐盟國家深受俄烏衝突刺激,中東歐、北歐國家是在強烈不安全感的驅動下向美國靠攏,德國在烏克蘭問題上也逐漸由猶豫徘徊逐步變得主動積極,客觀上與美國戰略協調更加合拍。當下歐盟民眾的反俄情緒雖較衝突剛爆發時有所衰減,但視俄為敵已成為短期內難以改變的歐盟社會主流態度。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如今超過一半的歐盟受訪者認為俄羅斯是“處於對抗關係的對手”,在丹麥、波蘭、瑞典等國,這一比例甚至高達70%以上。通脹高企、能源價格飈升等民生問題雖令歐盟各國不同程度患上“俄烏衝突厭煩症”,但還遠未到足以影響政府決策基調的程度。
——影響全球地緣經濟格局。
美西方全方位制裁尚未能拖垮俄羅斯,但已經對全球地緣經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能源、糧食供應緊縮和價格波動一度使很多供應鏈下游國家出現困境。由於能源成本上升,歐洲製造業外流,加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
在這場地緣經濟大震蕩中,世界經濟三極鼎立格局出現變化,歐洲一極分量減輕,全球經濟重心進一步向亞太傾斜。發展中國家拒絕追隨美西方制裁俄羅斯,也顯示“全球南方”的經濟自主願望和能力增強。包括“去美元化”在內的反對美國經濟霸權行動日漸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