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程大綱”是在蔡英文執政期間頒佈的。相比於“101課程大綱”和“104課程大綱”,這一課程大綱全面更新了主題,並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例如,第一主題的“說明”是“誰的歷史?誰留下的史料?誰寫的歷史?”。這一框架使得歷史教材僅關注台灣史,而完全忽視了中國史。再例如,第二主題的第二“專案”是“移民社會的形成”,其中的第一“條目”是“早期移民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⑪這種改變將歷史焦點從鄭成功治理台灣轉移到了移民群體,淡化了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的歷史評價。在這個框架下,中國史被置於東亞史的範疇中進行講述。由於這一課程大綱的激進性,所以受到兩岸學界的猛烈批評。⑫
(二)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的選擇
課程大綱是決定歷史教育內容和範圍的關鍵因素,但真正傳遞給學生的資訊,更多的是通過教材的選擇實現的。因此,在詳細瞭解了課程大綱的發展之後,接下來要說明本文選擇台灣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的情況,以便進一步深入探討台灣歷史教育的變化情況。
由於“104課程大綱”和“108課程大綱”在講述主題和方式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本文將選擇基於這兩個課程大綱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進行分析。教材是用於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材料,主要包括以文字和圖片為主的教科書,以及配套的圖冊、講授提綱和教師教學用書等輔助材料。這些材料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知識技能的發展。本文所討論的歷史教材包括歷史教科書及其配套的圖冊和教師教學用書。
義務教育階段包括中小學階段,但本文選擇關注高中階段,理由有兩個,首先,高中階段的學生在思維上較為成熟,受到教材影響更為深刻。此外,這一階段學生為了升學考試,會反復接觸教材,從而受到更深遠的影響。其次,高中階段的歷史教材在敘事上相較於小學階段更為詳細,且具有更為明顯的史觀塑造痕跡,對這個階段的學生產生更深刻而不易改變的影響。
要從歷史教材中理解其內容如何體現課程大綱,還需要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年份,本文選取的是2017年和2021年這兩個年份,主要原因是這兩個時間點分別處於兩個課程大綱的實施期。基於這個考慮,我們選擇了在年份上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出版社。隨著課程大綱的發展,教材編寫逐漸向民間出版社開放,教材市場主要由翰林、龍騰、南一和正中等知名出版社主導。在2017年和2021年期間,翰林和龍騰兩家出版社的市場活躍度最高,市場佔有率達到約30%,⑬在高中生群體中產生了最廣泛的影響力。
第二個考慮因素是教材案例的代表性。鑒於教材內容繁雜,可以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通過分析高中歷史教材中的代表性案例,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去中國化”策略如何通過歷史教材對青少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將特別關注歷史教材中的三個典型案例:民族英雄鄭成功、台灣現代化之父劉銘傳,以及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抗日三猛”,原因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