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粵港澳高校聯盟等機制推動更多元化合作
香港與內地高校之間的合作日趨深入而走向多元化。高校聯盟是近年來港澳和內地高等教育合作的新產物之一。目前,港澳和內地的高校間已成立4個聯盟,分別是粵港澳高校聯盟、京港大學聯盟、滬港大學聯盟以及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集聚超過80所精英院校,通過完備的合作機制,深化成員院校在科技創新、人才交流等領域的合作。
高校聯盟框架下,高校間除了常態化舉辦各種論壇、年會等交流活動,還可以更好地共享資源、深化合作,學生之間也可以通過互訪、共同合作項目或新生訓練營等形式進行更加廣泛的交流。
3.香港科研人才和基礎設施得到提升 優勢互補前景廣闊
在國家支持下,內地和港澳高校近年來持續共建共享創新平台,協同開展科技創新研究。目前,港澳高校參與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共計達數十個,助推港澳科技力量進一步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發展大局。
在推動創科發展的過程中,中央的支持是香港最強大的後盾。早於2018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就親自對香港兩院院士的來信作出批示(可參見中國政府官網https://www.gov.cn/xinwen/2018-05/14/content_5290882.htm):
習近平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要重視香港院士來信反映的問題,抓緊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合理予以解決,以支持香港科技界為我們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根據習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科技部、財政部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門會議,將香港科技創新力量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整體科研佈局和支撐香港自身發展兩個層面,研究加強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的相關舉措,並會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充分聽取香港特區政府和科技界的意見建議,先行試點,特事特辦,堅決迅速做好貫徹落實工作。
目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反映的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問題已基本解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已對香港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港澳夥伴實驗室直接給予支持,並在試點基礎上,對國家科技計畫直接資助港澳科研活動作出總體制度安排。香港在內地設立的科研機構均已享受到支持科技創新的進口稅收政策,澳門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港澳夥伴實驗室也得到了國家科技計劃直接支持,香港、澳門科技界反響熱烈。
其後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再作出了進一步配套:例如國家科技部2021年9月推出一系列惠港新措施,大大促進了創科人才的流動,包括擴大國家科技計劃對港開放、允許香港的青年學者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歡迎香港科技人士和專家加入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和進入不同的專家庫、完善大型儀器設備對香港開放共享機制等。近年,香港更進一步獲得中央和不同省市政府開放了不少科研項目和資助計劃給香港的研發人員。另外,中國科學院也一直不遺餘力支持香港的創科發展,與香港的大學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和合作關係,一起推進最高新的研究項目,現在已經與香港成立了22個中科院聯合實驗室。
在推動研發方面,十四五規劃提出瞄準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而香港有多位世界級權威專家,並且擁有雄厚的科研根基。為了更好發揮香港的優勢並且配合國家的發展,香港將在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InnoLife科研中心),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研發和環球科研合作。InnoLife科研中心將以16所與生命健康相關的InnoHK實驗室和8家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基礎建設。2022年6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香港科學園就是視察了其中一個InnoHK項目的實驗室。
四、香港高教何處去?立足大灣區共同打造面向世界的高等教育與人才高地 !
1.發揮香港國際化優勢 以華人華僑、東盟、一帶一路為主要目標 建設國際科教城 打造世界高教與人才高地
香港高等教育傲視亞洲,目前除了8所公立高校裡有5所世界百強名校外,還有一大批學科進入世界百強。更重要的財富是,香港高校對國際人才有巨大的吸引力,香港的幾所高校經常被評為“最國際化”大學,其中師資來源的國際化、多元化便是重要原因。土地空間配套上,香港應積極研究在北部都會區,撥出土地以及整合現有的科技園區規劃,建設面向世界的國際科教城。國際科教城可以集中香港各高校強勢的理工學科,以及聯動其內地分校、甚至深圳、廣東高校的優勢學科,招攬、聚集、培養大批國際和國內優秀研究生和科研人才,重點打造符合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所需的創新科技。與此同時,香港應該整合大灣區內地城市、尤其是深圳各區的人才和產業園區規劃,特別是結合香港北部都會區臨近的深港河套科技園區,讓香港國際科教城的研究生和科研團隊的科研成果,與深圳等地的產業鏈連接起來,更便利地產業化、市場化。
生源方面,除了繼續吸納中國內地優秀學生之外,國際留學生的生源則可以著力吸引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東盟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相對於歐美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香港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更有吸引力,更容易取得成效,有利於香港儘快建設國際高等教育和人才中心,也提升香港高等教育和粵港澳大灣區對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
人才跨境流動配套方面,研究為科研人才和海外來港留學人才提供粵港或深港共同人才簽證的可能性,積極推動人才在深港之間、粵港之間更便利流動,並整合香港、深圳等城市人才政策,加速國際留學人才、創新人才和創科產業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並且作用於產業經濟發展。
透過整合香港高校強勢學科和發揮國際影響力,結合深圳的科技產業和人才政策資源,足以把香港和深圳進一步打造成世界高等教育和人才高地,吸引海內外優秀科研留學人才聚集,特別是創新科技相關的研究生人才,既可以提升香港高校的國際聲譽,也可以形成國際化的創新科技人才蓄水池!這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是香港以高等教育和創新科技說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香港故事的“故事內容”。
2.廣州深圳澳門高等教育實力提升 粵港澳應攜手並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香港高校之外,大灣區內其他城市高校近年也取得突飛猛進的成績,不少高校成就不但在國內得到認可,在西方評價體系中排名也節節上升!其中深圳更以引進國內外名校辦學的建校方式,實現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除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內地名校在深圳建設了校區,深圳還引進了莫斯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落地,香港大學也在合作辦學的路上。深圳本地的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也強勢崛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更是短短十年締造了新的傳奇!廣州市更一直是國內高等教育重鎮,是中國本科生人數最多的城市。截至2021年底,廣東全省普通高校有160所,其中11所高校入圍2021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中國內地前100名,8所高校入圍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130個學科入圍ESI全球排名前1%。廣東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408.8萬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45萬,碩士研究生14.8萬,理工農醫類博士生和碩士生分別占總量的80.35%和62.32%。澳門高等教育近年也在國家和澳門特區政府支持下得到長足發展,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的世界排名以及科研基礎設施也在不斷提升,澳門理工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澳門旅遊學院等特色高校也在整裝待發!
這些城市的高校和產業實力以及取得的成就應該得到重視。香港應積極推進粵港澳攜起手來,讓中國和粵港澳大灣區在國際高等教育佔據一席高地,並打造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3.港校與內地合辦的高校取得的成果 如何反哺作用於香港和大灣區下一步發展?
我國的高等教育還處在高速發展期,不如西方發達國家那麼成熟那麼實力強勁。因此《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國家首次提出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的概念,將大灣區教育交流與合作提升到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高度。經過多年融合發展,香港高校在內地合辦了多所學校,並逐步摸索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和一些成果。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院校,2005年在珠海成立的UIC(北師港浸大)從招生模式、管理模式、教學模式等多個方面開展了教育的新實踐,在招生錄取上,採用了60%高考成績+30%學校面試成績+10%中學成績來選拔。這對於當時的廣東乃至全國來說,都是相當新穎的招生方式。在管理上,採用國際上比較流行的董事會管理的模式。此外,UIC採取了英文教學,教師也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構成了國際化的教育環境,學生無需出國,就得到了較好的國際化鋪墊。
港中大(深圳)的成功實踐為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融合、科技創新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並且在國際化辦學方面取得不小成果。截至2022年12月,該校已面向全球招聘引進了520餘名國際知名優秀學者和研究人員,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5名、圖靈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1名,各國院士近30名。同時,學校學生的生源品質在廣東省內也是名列前茅。
港科大(廣州)則並不想在內地簡單複製另一所港科大,而是在“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的框架下,打造“港科大2.0”。在香港科技大學已有的學位,不在廣州重複。“香港科技大學2.0”目標是既能夠繼續發揮在傳統學科的優勢,又能在融合學科領域發力探索,希望透過兩校互相支持達至兩全其美。在教師延聘方面,港科大(廣州)採用與香港科技大學一致的學術標準與學術機制,兩校將在學術成果認定、學科資源配置機制、實驗室及科研設施、課程資源、學術資源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無疑,香港與內地高等教育系統之間已經有相當的交融,這固然能夠促進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但要真的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就必須加強與企業、政府、社會組織的聯繫。美國的舊金山灣區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源於大學與市場的相互成就。粵港灣大灣區的形成則是由政府主導推進的,高校與高科技企業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上還需要深度磨合。另外,港澳高校可以作為國際人才的“緩衝帶”:內地人才在港澳高校可以獲得國際化的薰陶,進而走向全球;外籍人才也可在此為深入內地進行適應和調整。
港澳與內地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來說是重要的動力源。港校在內地除了合辦的幾所高校正茁壯成長外,其實還有多所港校十多年前在深圳南山區辦的深圳研究院、以及近兩年在福田開辦的研究院,都產生了不錯的科研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的成績,值得香港政府和高校重視。這些在深圳的合作辦學成果如何作用於香港創科科技產業發展、如何進一步深化發展並作用於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深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國際高等教育與人才高地建設,值得各方研究和珍惜。
五、結束語:把握“一國兩制”獨特優勢 積極融入國家大局 香港將再攀高峰
正如香港政府發言人2023年6月20日在回應《2023全球競爭力年報》時所表示:“香港的競爭力有賴於我們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制度優勢,包括繼續實行普通法、司法機構獨立行使審判權、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高效透明的市場、與國際規則順勢銜接的規管制度、高效廉潔的政府、簡單稅制及低稅率、世界一流的專業服務,以及貨物以至人才、資金及資訊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等。”
“展望未來,環球經濟重心持續東移,香港將繼續從中獲益。在‘一國兩制’下,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憑著獨特的制度和區位優勢,將繼續發揮好門戶、跳板和中介人的獨特角色,積極對接好國家發展戰略,把握好國家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機遇,發展好經濟,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香港高等教育和人才事業應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積極作為,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主動融入配合國家戰略中去。香港必將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不斷攀登新高峰!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9月號,總第30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