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賡續中華文明 譜寫當代華章
http://www.CRNTT.com   2023-09-12 14:29:43


  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為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以文鑄魂,凝聚精神力量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指明方向。

  “精彩絕倫、充滿魅力!”在成都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閉幕式上,川劇青衣與說唱歌手對歌,流行歌手與說唱俑聯動,蜀派古琴與小提琴和鳴,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時尚在舞台上碰撞、交融……文化盛宴令中外觀眾贊嘆不絕、回味雋永。

  從北京冬奧到成都大運會,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到中國—中亞峰會……“中國式浪漫”屢屢吸引全球目光。成都大運會上,皮影戲、川劇等給來自五洲四海的青年朋友留下深刻記憶,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精彩呈現二十四節氣、黃河之水、折柳寄情等,驚艶世界,彰顯中華文化的力量……

  禮序乾坤、樂和天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等重大文藝活動,以充溢愛國情懷、民族氣概、英雄氣節的強大正能量,奏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天地交響……

  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讓世界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魅力,感受當代中國自信昂揚、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

  新時代,我們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民族精神更加奮發昂揚。

  沿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北,氣勢恢宏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巍然屹立。館前廣場,大型黨旗雕塑《旗幟》氣勢如虹,《信仰》《偉業》《攻堅》《追夢》大型雕塑莊重肅穆,充分體現黨百年奮鬥的歷史和其中蘊含的偉大奮鬥精神,反映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頑強奮鬥的偉大歷程。自開館以來,黨史展覽館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上百萬參觀者,學習黨史、感悟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古朴典雅,巨石上鐫刻“賡續文脈”四個大字,宣告著這座嶄新文化殿堂的職責使命。由中央總館(文瀚閣)、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組成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分布在神州大地的東西南北,既各有側重、各具特色,又遙相呼應、渾然一體,集中保藏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表達。

  述錄先人的開拓,啟迪來者的奮鬥。2022年金秋,重大文化工程《復興文庫》正式出版發行。全五編包含60多卷、300多册、1.1億多字,已出版三編共計37卷、195册、6190萬字,時間跨度達百餘年……皇皇巨著,字裡行間回響著一個古老民族走向復興的鏗鏘足音。

  新時代是波瀾壯闊、拼搏奮鬥的時代,是英雄輩出、模範湧現的時代。從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到出台實施《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於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成果豐碩,時代楷模、道德模範、“中國好人”和“最美人物”大量湧現……尊崇英雄、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氛圍愈加濃厚。

  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隨著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強化,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日益形成,文明之風,遍吹華夏。

  “咱們東風村,人好民風淳。家宴唱主角,山鄉育新風……”在浙江長興縣煤山鎮東風村文化禮堂裡,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跟著志願者學唱鄉風文明詩歌。長興縣充分發揮文化禮堂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作用,圍繞移風易俗開展文藝排演、政策宣講、志願服務等活動,向農民群眾講清楚為什麼要移風易俗,移什麼樣的風、易什麼樣的俗,宣傳教育深入人心,文明新風在廣袤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出大量鼓舞人心、振奮精神的佳作,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時代的文藝作品“叫好又叫座”——

  戰爭史詩電影《長津湖》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激發全社會的愛國情感;《天耀中華》等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廣為傳唱;評劇《革命家庭》、川劇《江姐》等戲曲,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電影《守島人》、電視劇《覺醒年代》等,感人至深,鼓舞了人民群眾的奮進豪情。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