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多學科聯合將“鹽碱地”變成“噸糧田”
http://www.CRNTT.com   2023-09-12 17:02:18


  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把貧瘠低產的鹽碱地變成枝繁葉茂的‘噸糧田’”,“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專家、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兆輝與同事們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實現了上述變化。

  9月8日,在鹽碱地產能提升關鍵技術示範推廣現場觀摩會上,這一“變化”引起了與會專家的興趣。據瞭解,為了將“鹽碱地”變成“噸糧田”,他們以濱海鹽碱地土壤為研究對象,通過施用有機肥、有機無機配套施用、改良劑施用、種植模式選擇等手段,探索不同培肥改良技術對土壤質量和作物產量的影響。而這只是“環渤海鹽碱地耕地質量與產能提升技術模式與應用項目”的一部分。

  據瞭解,我國擁有4000多萬畝環渤海鹽碱耕地,鹽碱脅迫重、土壤結構差、受水資源約束嚴重,耕地質量和產能提升潛力巨大,如果耕地質量提升1—2個等級,每年能夠增產糧食600多萬噸,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劉兆輝向記者表示,鹽碱耕地質量和產能協同提升是鹽碱地改良利用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重要抓手。

  但鹽碱耕地質量和產能協同提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鹽碱地改良的基本原理是水和鹽共進退,有分有合,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春返鹽、夏淋鹽、根系層脫鹽。”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澤強表示,項目組從工程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農藝改良措施和化學改良措施4方面提出了適用於濱海鹽碱地的10餘種技術與模式,打造可參觀、可復制、效益明顯的應用場景。

  在上述思路下,“環渤海鹽碱地耕地質量與產能提升技術模式與應用項目”吸引了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10家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的加入。

  在劉兆輝看來,他們長期在環渤海區域從事鹽碱地改良、水資源高效利用、新產品研發、抗逆作物評價、綠色農業發展以及農業新技術推廣服務等科研工作,優勢突出、經驗豐富,其科研能力、創新實力、應用能力和推廣服務能力能夠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

  記者注意到,4月28日,該項目的2022年度總結會議在河北省滄州市召開,該項目組在耐鹽品種篩選、土壤降鹽培肥、種植制度構建等技術與模式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比如他們在環渤海地區選定20多個聯合試驗點,篩選出糧食、經濟和特色高值作物耐鹽品種33個,形成了輕中度鹽漬化耕地配套栽培技術;構建了鹽碱地高效降鹽增碳利用技術,實現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40%以上,鹽分降低15%以上;研發出鹽碱耕地抗鹽提質增產和多水源高效安全利用關鍵技術,鹽分降低10%以上;構建出環渤海中度鹽碱耕地智慧用養綜合技術模式,地力提升1個等級。

  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武傑認為,多學科聯合作戰,讓上述項目取得了預期進展。但他同時也表示,將更多“鹽碱地”變成“噸糧田”,還需團隊更多努力。

  在現場,劉兆輝作為首席專家為該項目設定了新的目標,即預期創新鹽碱地綜合產能提升關鍵技術10項以上,構建環渤海鹽碱耕地土壤數據庫1個,研發鹽碱地新型改良劑和肥料產品10個以上以及智能農機裝備2套以上,篩選耐鹽適生作物新品種8個以上,集成構建技術模式8—10套;創建黃河三角洲核心示範區3000畝以上,建立示範基地4個,核心示範區耕地質量提升1—2個等級,作物產量提高20%以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