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政策集成創新完善居民消費長效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23-09-14 08:48:03


 
  增加財政在民生保障領域的投入  讓居民“敢消費”

  文章指出,要使居民“敢消費”,關鍵要讓居民在消費的時候無後顧之憂。近年來,黨和政府不斷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並且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在某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一些民生領域的問題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整體而言,以往政府部門主要依靠財政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增加民生領域支出,進而構建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由於財政政策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一直保持積極定位,不斷發力穩增長,導致政府財政支出不斷加大,財政政策的空間呈逐漸收窄趨勢,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財政政策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操作空間。

  在宏觀政策“三策合一”的理念下,財政政策能夠將更多精力用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其一,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更加注重對增長政策的使用,並且能夠提高財政政策的傳導效率,從而推動財政政策減少在穩增長方面的資金投入,增加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資金投入。要想有效改善經濟增長狀況、優化經濟增長路徑,需要加強對增長政策的使用。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注重使用增長政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由此能夠提升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減少財政政策穩增長所需的資金投入。不僅如此,根據宏觀政策“三策合一”理論,增長政策的使用能夠疏通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使得財政資金可以更加有效地帶動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由此能夠進一步減少財政政策在穩增長方面的資金投入。其二,宏觀政策“三策合一”能夠拓寬財政政策的空間,讓財政政策能夠加大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雖然近年來中國的財政政策空間有所收窄,但並不意味著財政政策力度要收緊。在經濟運行依然面臨困難挑戰,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的背景下,財政政策繼續發力是完全正確的選擇。根據“三策合一”理論,伴隨增長政策和結構政策共同發力,經濟增速將會顯著提升,從而在增長中稀釋和化解政府債務,為財政政策重新贏得空間。綜上可知,在宏觀政策“三策合一”理論框架下,財政政策能夠加大對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支持,消除居民在民生方面的後顧之憂並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從而促使居民“敢消費”。

  提高市場上產品品質和服務質量  使居民“願消費”

  文章認為,要想全面構建和完善居民消費長效機制,不僅要從需求端下功夫,還要從供給端下功夫。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具體表現之一是,對部分消費者尤其是部分高收入消費者而言,市場能夠提供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種類和數量不足,難以滿足他們對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海淘和代購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這一問題。近年來,黨和政府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之一就是優化供給結構,減少劣等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滿足並進一步激發居民受抑制的高品質消費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能夠推動供給側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而且能夠帶動居民對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進而優化需求結構;反過來,需求結構優化和需求品質提升又會進一步促進供給結構轉型升級,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進而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不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非一蹴而就,既要讓生產劣等產品和服務的企業退出市場,又要讓生產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企業盡快成長起來。對前者而言,相關企業的退出有可能在居民就業、銀行貸款償還等方面存在困難,這也使得相關企業的退出面臨一定的阻力。對後者而言,要想孕育和孵化生產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企業,需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尤其需要在穩定經濟增長前景、創新活躍度等方面下功夫。

  利用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有利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側加快構建和完善居民消費長效機制。一方面,讓生產劣等商品的企業更順暢地退出市場。在宏觀政策“三策合一”理論框架下,可以通過加強結構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有針對性地解決企業退出在居民就業、銀行貸款償還等方面可能引發的問題,打消地方政府部門的後顧之憂,更穩步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該退出市場的企業早日退出市場,以減少劣質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另一方面,讓生產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更快更好地成長起來。通過加強對增長政策的使用,能夠整體改善市場上的創新環境。通過加強對結構政策的使用,能夠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培育和支持新企業的成長。此外,再加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融資、稅收等方面的優惠,並與增長政策、結構政策形成合力,便可以讓生產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更快更好地成長起來。上述兩方面舉措能夠從供給側加快構建和完善居民消費長效機制,著力提高市場供給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從而促使居民“願消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