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客觀上要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努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但最為重要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幅度和深度。所謂幅度,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覆蓋的產業數量。第一次產業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誌,第二次產業革命以電、火車等的發明和應用為標誌,第三次產業革命以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為標誌。由此可以看出,過去產業革命基本上聚焦於某一點或者少數點上,覆蓋產業範圍相對較小;而今天,新一輪科技革命則呈多點爆發,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覆蓋的產業範圍越來越多,科技革命已經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幅度大大拓展。所謂深度,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衍生出來的產業鏈條越來越長,附加值越來越高,“沿途下蛋”越來越多。因此,實現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深耕細作,加速實現潛在生產力向現實新質生產力的轉化,實現經濟發展動力的新舊轉換,實現國民經濟的舊貌換新顔。
要在全球激烈競爭中占領制高點,必須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一方面,要看到經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在科技創新、產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還有不少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卡脖子”技術沒有突破,嚴重依賴國外市場。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最為主要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的新質生產力的競爭,誰占領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有沒有發展潛力以及未來命運前途的重要標誌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因此,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是贏得國際競爭的制勝之道。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
文章提出,一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就會促進生產力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中國生產關係總體上是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上釋放活力。對於政府而言,一方面要提供公平競爭的良好營商環境,特別是法治環境。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平等競爭的環境要勝於任何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壓力又是其發展的動力,要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優化政府服務,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減少企業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二是要不斷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發展規劃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要根據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狀況及時優化、調整和完善,要完善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未來產業的政策措施。各地區要對產業發展狀況特別是對龍頭企業進行全面分析和摸底,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從中選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選擇上,要力避盲目鋪攤子,堅持少而精的原則。要從實際出發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規劃,既要制定共性的支持政策,又要根據企業訴求,“一企一策”制定個性化政策,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對於高成長性的未來產業要給予精準的政策支持,促使其盡快地把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新質生產力,要打通制約企業經營發展的堵點和痛點。
三是要培育一大批懂科技、懂資本、懂市場、懂金融的戰略企業家。人才是市場競爭的制勝之道。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是人才,特別是需要千百萬個“四懂”戰略企業家。企業家不是溫室中培養出來的,而是在激烈競爭的商戰中打拼出來的。當前中國不少企業家具有“單打冠軍”的特點,存在懂科技的未必懂市場、懂市場的卻不懂金融等問題,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需要的是“四懂”人才,也就是復合型的戰略企業家,政府在培養“四懂”人才方面大有可為,特別是可以為企業家成長提供實戰型的學習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