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6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期間再次強調,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糧食安全關乎14億多中國人的生活,關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乃至國家安全,務必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經濟日報發表黑龍江省委黨校教授李軍文章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通過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發展態勢良好。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6.1公斤。截至2022年,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耕地灌溉面積超過10億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與2012年相比增幅約為3.47%,糧食產量增幅約為12.14%。
文章分析,具體到區域而言,各糧食大省因地制宜,成績可圈可點。比如,作為中國糧食主產區,東北三省糧食產量占了全國糧食產量1/5以上。黑龍江省的糧食產量連續13年位居全國首位,連續5年糧食產量超過1500億斤,占全國糧食產量1/9,商品量和調出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綠色食品面積、農業機械化率也均居全國第一,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上起到“壓艙石”的作用。又如,素有“中原糧倉”之稱的河南省,作為中國糧食大省同樣表現不俗,2022年其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僅次於黑龍江,位居全國第二。
文章指出,在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中國人均耕地占有量和人均水資源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在客觀上給中國糧食供應安全帶來一定挑戰。同時,近年來中國極端氣候事件有所增多,糧食作物病蟲害也連年發生且數量增多、範圍加大,給中國糧食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此外,科技創新能力存在不足,育種全鏈條創新不夠,農機研發及應用距離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耕地使用細碎化的情況尚未根本改變,糧食生產難以通過規模化經營形成比較優勢,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對此,要堅持問題導向,多管齊下,統籌施策,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文章提出,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針對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的狀況,應切實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堅持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有效解決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根除耕地撂荒現象。同時,堅持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將各類對耕地的占用統一納入占補平衡管理,堅持“以補定占”,健全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制度。
努力建設高標準農田。針對農業自然災害風險近年加大的現實,需全力提升耕地質量,真正把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改造建成適宜耕作、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大力發展農田水利,推進抗旱水源工程和抗旱應急能力建設,因地制宜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