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衝突的受損者則是以色列、烏克蘭以及美國。以色列經此一役,不僅蒙受巨大物質和生命損失,其變阿以衝突為巴以衝突進而令其無條件妥協的戰略也岌岌可危。以色列上下會深刻意識到,沒有巴勒斯坦的和平,也不會有它自己的和平。
依賴美國援助的烏克蘭不得不旗幟鮮明地站到以色列一邊。但正如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今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所質疑的:“烏克蘭和巴勒斯坦有什麼區別嗎?”烏克蘭此舉不僅自我否定,喪失道義,也改變不了美國只能犧牲它而去救以色列的命運。
這場衝突不僅標誌著美國中東政策的失敗,也使它面臨道義困境以及犧牲哪一個戰略目標的難題。不僅如此,美國更大的擔心則是衝突擴大,更多國家捲入以至於把美國拖下水。
總的來看,哈馬斯選在沙以關係改善、俄烏衝突僵局、中美戰略博弈持續升高的關鍵節點上出手襲擊以色列,實是“四兩搏千斤”,不僅打擊了對手,還獲得其內部政治、外部地緣政治的最大收益,並助力美國打壓的全球力量。哈馬斯再一次印證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來臨,任何力量無論大小,都可能成為大棋局的玩家,並影響整個世界。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