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長期以來,中國資源型地區特別是各資源大省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容易出現產業結構單一、增長動力不足等問題。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各資源大省潛力巨大、大有可為。關鍵是要勇開新局,持之以恒以創新為引領,立足自身優勢和潛力鍛長板、補短板、促轉型,進一步提升資源大省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經濟日報發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田洪志文章提出,一是提升發展的含金量。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示範,可以充分利用中試投融資平台等有利條件,成立成果轉化子基金、技術運營有限責任公司、創業投資管理合夥企業、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等機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並加強金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協同融合發展。還可制定專門的金融創新政策,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首台(套)技術的示範和技術集成。
二是提升發展的含新量。要促進技術創新,加快多能融合技術突破,積極開展煤化工與石油化工融合。重點研究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制氫、氫與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耦合、氫與二氧化碳耦合制化學品等關鍵技術,生產高端化、特色化與高值化的化工產品,爭取與傳統煉油化工產業形成協調發展關係,提升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水平。要引進和培育創新型人才。資源大省可通過相關產業、重點項目、講座培訓、在線指導等形式集聚人才,實現人才的最優利用,加大支持柔性引才引智力度。還應注重儲備人才的培養,提前定制、聯合培養能源轉型的相關人才,創新“高校+產業”產教融合的多元模式,搭建個性化、高水平、創新性的研學平台。
三是提升發展的含綠量。應深入實施綠色製造工程,大力推行綠色設計,完善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資源大省要不斷加強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在完善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健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體制機制、健全能源科技研發鼓勵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爭取更多的政策空間與政策傾斜。具體可圍繞能源綠色開發、產業低碳轉型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妨礙創新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建立促進多能融合、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等配套政策體系。構建以碳排放“雙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標制度為引領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進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