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0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導,星巴克賣的究竟是什麼?難道僅僅是咖啡嗎?
如果僅以賣咖啡論,星巴克的商業邏輯似乎有些說不通。在中國這個咖啡消費已經基本成熟的大市場上,一邊是瑞幸等後起之秀迅速崛起,一邊是家用咖啡機及網購咖啡豆大量普及,夾在中間的星巴克面臨的幾乎就是一個“前有埋伏、後有追兵”的死局。
但事實是,星巴克不僅沒有被夾成“三明治”,反倒還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星巴克最新財報顯示,2023財年(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公司在中國市場收入30億美元,同比增長11%;門店數增長13%,達到6806家。
換句話說,星巴克的盈利之道從來都不僅僅是咖啡。
在餐飲行業中,星巴克是首個將“第三空間”概念引入企業經營的品牌。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Ray Oldenburg)就提出,人們迫切需要找到一個介於家庭和工作場合之間的“非正式公開場合”,也即“第三空間”。他以“寬鬆但不至慵懶”“可以自由地釋放自我”來定義“第三空間”的主要特徵,並尤其強調該場所必須具備一定的社交作用。以這個定義來篩選各種場所,咖啡店、茶館、社區中心等明顯具有優勢。
站在“第三空間”的視角重新審視星巴克,就能看明白其賣點所在了。區別於快消型咖啡店以及便捷型消費場景,星巴克顯然在“第三空間”的營造上下了不少功夫。買上一杯可口的飲品,坐在布局溫馨、溫度適宜的空間內,或是翻翻紙質書,或是看看PPT,遇到合眼緣的人微微一笑打個招呼,休閑、互動便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順著“第三空間”的思路,“沿街取”服務也就不難理解了。去年3月,星巴克中國與高德地圖共同推出全新零售渠道“沿街取”,率先在北京和上海兩地的150家星巴克門店上線,預計一年內拓展至全國的1000家門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