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金觀平:生態建設要防止形式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24-01-28 12:04:49


  中評社北京1月28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近期,隨著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深入推進,個別地方在生態建設中敷衍應對、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問題相繼曝光,如違規占用耕地“挖湖造景”“削真山建假山瀑布”“填濕地挖坑種樹”。這些做法打著生態建設的旗號,結果卻破壞了生態或埋下隱患。這一方面說明有的地方生態建設缺乏長遠規劃,監督管理存在疏漏;另一方面凸顯地方對生態建設存在片面化、簡單化理解,治理方法不夠科學、全面、系統。

  生態文明建設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為子孫後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

  生態建設不宜盲目追求“大手筆”。有的地方投入大量成本,在乾旱地區大量造林,在水土條件不具備的地方生硬綠化等,耗時費力、事倍功半。生態建設的要義是順其自然,科學推進。無論是生態造景、生態修復,還是生態環境保護,都要尊重自然規律,立足本地實際,讓生態治理更好地適應生態系統演變階段和地域性規律。

  生態建設考驗的是“慢功夫”。一些地區生態系統受損退化問題突出、歷史欠賬較多,生態保護修復任務艱巨,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需要一定時間。但當地往往急於見效,習慣“簡單快幹”,如用混凝土抹平河床扮靚河道,用簡單回填礦坑代替生態修復,給未來發展埋下了隱患。

  生態建設重在系統推進、久久為功。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種類多樣,結構複雜。要站在全局高度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衹有騰出更多精力和空間進行長遠規劃,保持常抓不懈的定力,歷經艱苦努力的付出,才能為千秋萬代打下堅實的生態基業,帶來持久的生態紅利。

  生態建設重在構建協同機制。要從追求新奇景觀、打造規模植被的思路中轉變過來,以改善生態系統質量,減少生態安全隱患,培育生物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維持機制等為終極目標,構建規劃、建設、交通、林業、研究院所等多方參與的機制,兼顧近期和長遠,為地方生態建設制定系統專業規劃。應結合地方特色,綜合考慮適宜性、可持續性、經濟性,科學選擇生態治理路徑,打造契合當地發展、融入當地文化的“生態美學”。

  對於各地的生態建設成果,評估標準要切合實際。應逐步優化現行的考核督察方式,加強對建設資金投入效應的科學評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形成長效機制。同時,生態建設考核督察應從實際出發,制定科學的指標,避免因層層加碼滋生形式主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