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文章稱,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一個系統的經濟和社會工程,需要努力打造善於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創新能力強的新型勞動者隊伍,用好人工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等新型生產工具,打破先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束縛,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係,通過創新驅動新產業成長為主導產業、優勢產業。
技術創新是關鍵。經濟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是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支撐。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鼓勵人才大膽創新,為科技創新積蓄第一資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完善布局、優化結構、提高能力,構建國家創新能力體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的機制,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營造勇於創新、擅於創新的良好環境,繼續推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實,要強化科技創新政策與財稅、金融、人才等方面政策的銜接協同。促進大中小企業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全面融通,著力構建大中小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企業創新發展生態。
制度創新是保障。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相協調,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適應高質量發展和經濟活動數字化進程的需要,激活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優質生產要素的活力,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強包容審慎監管,鼓勵創新探索,讓企業敢闖敢試。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提高國有企業治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國有企業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力軍作用,更大力度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和能源資源安全。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准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一視同仁,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開放創新是前提。要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聯動效應。要更高質量“引進來”,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匯聚全球創新要素。大力吸引外資企業來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支持外企引進新技術新產品、進入新興領域,進一步激發外資企業在華創新活力。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強化重點外資項目服務。
同時,要更高水平“走出去”。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鼓勵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在前沿科技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增強企業全球資源整合配置能力,以多元化布局、國際化發展,提升產業開放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推進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網絡建設,構建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培育新質生產力,我們有底氣。中國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全球經濟增量貢獻第一大國地位,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全產業鏈優勢,叠加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人才基礎、創新主體、新興產業等優勢正聚合釋放。
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機遇與挑戰並存。唯有承受轉型之痛,精準施策、沉著應對、破除痼疾、創新不止,才能增強發展新動能,構築發展新優勢,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夯實發展之基、匯聚前行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