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強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4-02-12 11:18:20


圖為2023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論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2月12日電/近日,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等聯合發布《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3》,構建了包括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5項一級指標、20項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並以2011年為基期(100分)。相關測算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水平從2018年的171.86分提高到了2022年的262.48分,年均增幅達11.17%。數據表明,長三角跨區域科技合作水平和能級加速提升,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成效顯著。

  歸結起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水平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自上而下布局叠加自下而上探索,架設起科創與產業之間的橋梁。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緊隨其後,《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相繼發布,均提出要以“科創+產業”為引領,通過戰略協同、高地共建、開放共贏、成果共享來推動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其重點就是要打通區域間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之間的雙向連接,充分發揮三省一市的資源禀賦優勢,統籌好龍頭引領與各揚所長之間的關係,暢通區域之間科技和產業合作的體制機制阻礙。

  從實踐探索來看,三省一市已形成科技和產業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指數數據顯示,2022年,三省一市之間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863.45億元,較2018年增長4.19倍,占三省一市所有技術合同成交額的比重達13.96%。除三省一市的科技大市場和各類成果轉化基地作出的貢獻,上海的策源優勢、浙江的民營經濟發展、江蘇的製造業創新以及安徽的大科學裝置,均助力完善科技創新的市場機制,並賦予“科創+產業”全新的空間邏輯關係。

  基礎研究包含科學規律、知識原理、方式方法的發現創造,是創新的源頭起點。要將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成果順利轉化到產業領域,進而開辟新賽道,需要三省一市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中試驗證、產業化、規模化等各環節進行深度合作和協同分工。指數報告顯示,近10年間,長三角國際科技論文合作最多的領域集中在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三省一市間技術專利轉移最頻繁的領域集中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製造、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這充分顯示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已經走出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創新深度鏈接的新道路。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