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要意識到,強烈的掌控感可能會阻礙孩子遠行的步伐。成長和遠行密切相關,大學是孩子真正邁出人生遠行的第一步,也是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要完成初步的社會化,必須獨自去面對和經歷探索現實生活的美好,並承受挫折乃至打擊。如果依然把孩子當作沒有長大的“被管理者”,其實是對大學教育理念的弱化,也在製造“巨嬰”,降低孩子的心理韌性。
新一代的家長也許對此並不以為然。畢竟,他們中的大多數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不希望孩子走彎路。但這種想法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依然是在用固定性思維模式看待孩子的成長。即一旦自己或孩子面臨挫折,或者偏離自己的預期,就會感受到威脅。然而,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成年後發展好的人往往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們更願意接受不確定性和挑戰,相信通過努力、良好的策略、其他人的幫助和反饋,自己的能力可以被提高。他們相信挫敗並非壞事,反而可以從中獲益和成長,修煉自己的“反脆弱”能力。所以,我們要相信即便孩子在大學中走了一些彎路,也未必是壞事。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對步入大學生活的孩子完全放手不管。不少輔導員和大學老師發現,家長適度地參與,採取溝通而非干預的方式,能有效幫助新生實現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家長與其過度操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學業安排,不如多反思自己的溝通方式有沒有問題,以及自己能不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有效的資源和情感支持。畢竟,為孩子設計的“單軌制”人生固然穩妥,但也可能導致孩子遠行的步伐再也難以邁出。
(來源: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