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八桂大歌》為何久演不衰
http://www.CRNTT.com   2024-03-26 17:24:23


 
  2007年,《八桂大歌》開啟第一輪全國巡演,主題是“柳工之夜”,由柳工集團贊助出資180萬元,走遍全國20多個省區市,演出36場。“巡演所到之處,社會反響強烈,觀眾認為《八桂大歌》讓北方人對廣西有了新的認識——歌美、人美、舞美、服飾美、山水美。”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四級調研員楊驊說。

  2008年起,《八桂大歌》先後參加了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等重大活動演出,廣獲贊譽。

  推動民族交融一家親

  “呢的呀,呢的呀,杆兒高高葉尖尖,風兒吹過青波卷。阿爸對我講呀,壯家的甘蔗林,剝下的是蔗葉,留下的是笑臉……”一首《壯族甘蔗林》,既寫出了壯族群眾勞作和壯鄉物產的特點,又賦予這種生活日常濃濃的詩意,展現出新時代壯家人勤勞、向上、樂觀的精神風貌。

  像甘蔗林一樣,銅鼓、綉球、歌圩、捶布、收割等,廣西各族特色文化元素在《八桂大歌》中應有盡有,五彩斑斕。

  “這是民族文化薈萃、展示和傳播的一種有效方式,提高了人們對廣西的認知和關注,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自信,助力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過竹說,通過藝術創作和演出,讓傳統文化實現了當代價值。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在歷史的長河里,各民族守望相助、團結奮進、生生不息。在《八桂大歌》創作的過程中,張繼鋼認為,是廣西各民族兄弟的勤勞、智慧、勇敢、奮鬥,創造了八桂大地,也創造了他們自己;是廣西各民族兒女的相知、相思、相親、相愛,譜寫了《八桂大歌》,也譜寫了他們自己。

  “《八桂大歌》展開了廣西12個世居民族和諧斑斕的畫卷,禮贊了人民的勞動和愛情,也禮贊了家園的美麗和溫馨。”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一級巡視員唐正柱表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