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說辭避重就輕
事實上,“新三樣”發展的市場化程度很高。自3月下旬以來,包括海源復材(002529)、聆達股份(300125)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暫停光伏投產項目。背後原因在於,企業核算後認為利潤趨薄,因此選擇主動退出。這屬於典型的產能出清,是價格機制“顯靈”的表現。
耶倫言論另一詭異之處,她“跳過”了中美價差更大的傢俬、玩具等商品,而選擇性地揪住“新三樣”不放。這其實與拜登政府推行的產業政策有關。
拜登團隊借助經濟企穩、就業強勁的契機,在競選期間大肆標榜“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的成功。但目前從民調情況來看,美國選民並不買賬。這主要源於國內通脹高企難題,以及製造業回流政策的尷尬處境。
自拜登上台後,通過《通脹削減法案》、《芯片與科技法案》與《基建投資與就業法案》加大對清潔能源、先進製造業的投資,希望藉此帶動海外產能回流。但製造業天然對利率敏感度高,如今聯儲降息時點一再推後,造成製造業銷售增速放緩,由去年12月份的0%降至今年1月份-1.7%。製造業回流計劃遭遇重大挫折。
“中國新能源強勢出口+美國製造業高息環境”對於拜登經濟學的打擊是致命的。也因此,耶倫的表述就顯得十分擰巴:一方面寄希望於中國低端製造業為美國高通脹“解困”,因此兩國貿易不能脫鈎;另一方面又要指責中國高端產業存在過剩問題,為本國產業政策失敗“遮羞”。
這一套邏輯如何自圓其說,真是難為了耶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