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與賣家身份重叠的背後是持續升溫的二手閑置交易。以線上交易為例,據相關統計,2022年我國二手電商交易規模達4802億元,用戶規模為2.63億人,同比分別增長20%和17.9%,已成為網絡消費市場不可忽視的一片藍海。
“要說明一下,舊貨流通是社會富裕的表現,並不是貧困的表現。”中國舊貨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常大磊說,衹有當人們富裕了才會產生更新換代的需求。在我國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後,舊貨貨源的上游——新產品零售業進一步爆發,無論是相對理性消費還是相對衝動消費,“買買買”都成了消費的常態。與此同時,產品更新換代頻率加快,得益於技術進步,產品的使用生命周期明顯延長,這些都使得居民手中的二手物品累積大量增長,也為舊貨行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觀念變遷
從昔日的避之不及到如今的熱情擁抱,為何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了“二手”?
性價比高是眾多消費者選擇二手交易的主要原因。1.2萬元的名牌包,5000元就能帶走;3000多元的華為平板電腦,未拆封價格2000元;原價2萬多元的美式真皮沙發,800元即可搬走……點開二手交易平台,類似的商品信息比比皆是。
但價格並不是當下年輕人鐘情二手消費的唯一理由。“現在二手市場上的購買者不再局限於低收入群體。”常大磊分析,二手交易持續走俏,消費者節約環保意識的覺醒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95後”小夥蘇茂權便是一個代表。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他,現在一家互聯網大廠上班,收入不菲,卻是二手交易的忠實擁躉。在蘇茂權看來,有些產品雖是二手,成色卻幾乎與新的一樣,“在不影響使用的前提下物盡其用,這樣對個人和社會都是減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