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再駁“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
http://www.CRNTT.com   2024-05-13 15:43:34


 
  眾所周知,美國部分政客聲稱“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其實是當地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品有需求,但本土企業和產品又缺乏足夠競爭力,由此形成優勝劣汰的壓力。可以肯定地說,他們對中國新能源產品的指責,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經濟規律。近期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上,與會經濟學家和專業人士對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也表示出了不解與疑惑,因為無論分析市場供需,還是觀察產業發展實際,都無法得出這樣令人費解的結論。

  “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是偽命題,中國新能源產品的競爭實力不容懷疑——

  首先,中國新能源產業規模的快速增長並非盲目擴張,而是基於全球碳減排的迫切需求。國際能源署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測算也顯示,為了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全球光伏發電裝機累計容量在2030年至少要達到5400GW,是2023年全球總裝機量的近4倍、我國總裝機量的約9倍。顯然,當前新能源產品的全球產能還遠未滿足未來市場的需求。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新能源產品仍將是市場上的俏貨。全球碳減排進程帶來的巨大需求,將是中國新能源產業持續向高端轉型的原動力。

  其次,新能源產業補貼是全球通用的市場手段,並非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獨有優勢。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全球碳減排目標,世界各國都在廣泛補貼本國的新能源產業。比如,美國從2010年就開始以稅收抵免的方式補貼新能源汽車銷售,甚至通過《基礎設施和就業法案》等立法,安排了75億美元資金支持充電設施建設。日本早在2008年就開始對電動、清潔柴油等清潔能源車型提供補貼。德國也從2016年5月份開始對新能源汽車銷售實行普遍補貼。中國從2013年實行大範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該政策已於2023年正式退出。由此可見,產能過剩“補貼優勢論”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再次,中國新能源產品的出口優勢源自深厚的技術積累、龐大的規模效應和完整的產業體系。在市場機製作用下,中國新能源產品通過市場充分競爭和技術創新迭代,實現了新能源在產能與價格上的優勢,這是中國企業自身不斷努力的結果。比如,通過技術創新,我國光伏行業有效解決了成本高和並網難兩大難題。同時,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為新能源技術快速更新提供了充足空間,規模效應不僅降低了成本,也加快了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推廣。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多元化的用車環境,為新能源汽車產業迭代升級提供了廣闊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