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青海海東:高原“花經濟”結出“致富果”
http://www.CRNTT.com   2024-05-17 17:27:03


 
  伴隨“賞花經濟”持續升溫,海東市各縣區以花為媒,創新融合農家樂、采摘等多種業態,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觀光休閑農業轉型,打造集休閑旅遊、觀光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遊產業鏈,為遊客帶來更多全新體驗。

  “我們依托本地特色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截至目前,全鄉種植桃樹、梨樹等果樹2500餘畝,每年春夏秋三季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年均收益達200萬元。”馬場垣鄉副鄉長馬秀芳介紹。

  馬場垣鄉下川口村村民包永紅家種桃已有20多年,在當地日漸火熱的旅遊業帶動下,采摘期都會迎來不少遊客。

  春季賞花、夏季摘桃,與包永紅家一樣,有著種桃經驗的下川口村其他村民,也乘著桃產業的發展之勢大步走上致富路。

  梨花開放的季節正是樂都區下寨村村民增收的時節。農戶將自家精心挑選的農產品帶到梨花小道供遊客選購,農家院、小吃店則早早做好準備,讓廣大遊客吃得安心、玩得開心。“昨天油炸魚就賣了1000元,生意特別好。”在這里擺攤的馬延寶告訴記者,近幾年“梨花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好,許多村民都搭上了梨花節旅遊的快車。

  在下寨村的梨韵田園農家樂裡,村民管全中招待著一桌又一桌賞花休息的遊客,忙得不亦樂乎。“這兩年村裡的梨花有了名氣,我這個小農家院在梨花盛開的時候,客人特別多。”管全中告訴記者,每年賞花時節是農家樂的經營高峰,每月有5萬元收入,還能為在這里打工的8個村民每月發放至少3000元的工資。不僅自己收入增加了,還帶動了村裡人就業。

  從2016年至今,樂都區舉辦了6屆梨文化藝術節,帶動村集體增收60多萬元。“賞花觀景是樂都區今年春季旅遊的一部分,高廟鄉村旅遊季、瞿壇‘花兒會’等系列活動還通過民俗、非遺文化展演與賞景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展現樂都魅力。”樂都區文體旅遊廣電局副局長白晶介紹。

  拉長賞花旅遊產業鏈

  如何讓遊客來了還想再來,海東市花了心思,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禀賦,不斷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發展,通過拉長賞花經濟鏈,實現“以花興農、以花興村、以花富民”。同時,海東市依托黃河風情體驗游、河湟生態文化游、河湟民俗文化體驗游和古韵河湟文化旅遊帶4條旅遊線路,走出一條具有河湟特色的高質量旅遊發展之路,讓“過客”成為“遊客”,“遊客”成為“顧客”,“顧客”成為“回頭客”。

  只看花,遠遠不夠,還要看山看水看文化。互助縣塘川鎮雙樹村和五十鎮班彥村、循化縣查汗都斯鄉紅光村等紅色教育基地成為“紅色游”的熱門選擇,民俗文化也成為別樣風景。

  在化隆縣,天籟皮影藝術戲劇團的非遺傳承人幾乎每天都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基地裡,用五彩靈動的皮影為遊客演繹河湟兒女的歷史文化和全新生活。

  除了皮影,遊客在基地還能聽化隆傳統木雕匠人講述技藝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傳承;看唐卡大師從指尖繪出文化歷史;從展出的15類化隆特色非遺項目和陳列的400餘件展品中,瞭解這里滄桑的歷史變化、濃鬱的民族風情、獨特的生態風貌。

  據青海省海東市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趙以鴻介紹,伴隨“賞花經濟”的持續升溫,海東市各區縣以花為媒,在實現“風景”變“錢景”、“顔值”變“產值”過程中,以融合思維發展花產業,讓人們在花季“可游可賞、可看可玩、可品可嘗”,激活文旅市場消費潛力。

  “海東市將繼續創新融合農家樂、采摘等多種業態,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觀光休閑農業轉型,打造集休閑旅遊、觀光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遊產業鏈,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全新體驗。”趙以鴻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