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我的阿勒泰》帶來的三重驚喜
http://www.CRNTT.com   2024-05-21 16:04:23


  中評社北京5月21日電/據光明網報導,隨著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新疆阿勒泰的旅遊熱度再次推高。數據顯示,自5月7日劇集開播以來,“阿勒泰”搜索熱度上漲了562%,“新疆”整體搜索熱度上漲323%,賽馬、自行車賽、民間音樂會、草原舞會、滑雪等一批線下活動已被當地納入文旅項目。在淄博、哈爾濱、天水之後,阿勒泰也呈現出成為又一新晉文旅頂流的潛力。

  《去有風的地方》《繁花》《長安十二時辰》等影視劇帶動區域文旅發展,已非孤例。而在“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現象之外,《我的阿勒泰》在藝術創作方面也驚喜重重,呈現出以下三“新”:

  這是一個中式散文改編的“新案例”。長期以來,文學改編都是影視劇拓寬題材的重要途徑,《我的阿勒泰》帶來的新驚喜是除了歷史名著、小說、網文等體裁,散文也可成為影視劇改編的源頭活水。這一方面再次體現出“文學性”對影視藝術的重要價值;另一方面,《我的阿勒泰》並非一般的非虛構作品,它是純中式的書寫,是立足中國人、中國生活、中國精神的表達。原著作者李娟長期扎根於富蘊縣、阿克哈拉村等地,她的文字既有散文的美感,又帶有敘事的特徵,這種從中國大地原生湧出的情感和故事,從更“前置”的創作階段,便讓劇集擺脫了西方類型片的桎梏,它不是“高概念、強劇情、多反轉、快節奏”的大片,但卻書寫了遼闊天地之間的眾生相、酒肆飲、意難忘,何嘗不是另一種“大片”?

  這是一種邊疆書寫的“新表達”。“治愈”是觀眾評價該劇的高頻關鍵詞,它既源於哈薩克族少年巴太與返鄉文學少女李文秀的真摯愛情,也讓雪山、森林、草場、河流從“背景”走向“前景”,填補了觀眾對邊疆牧區的知識空白。邊疆的詩意、鄉居的人群、淳朴的民風,將原著“對愛情對生活的本能的熱情”化為另一種影像奇觀。正如李娟曾寫道:“可這是我長久以來一直渴望書寫的東西。關於大地的,關於萬物的,關於消失和永不消失的,尤其是關於人的——人的意願與人的豪情,人的無辜與人的貪心。”《我的阿勒泰》雖著眼於北疆牧場生活,卻在沉浸近觀的同時,審慎地葆有克制歌頌的態度——阿勒泰的生活方式並非源於簡單的“城鄉二分”,而是城鄉“各有自由”。恰如作者所說,“不用盲目去追求遠方的生活”“寫作是讓自己用另外的眼睛去看一些事情,用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去包容一切”。

  這還是一次網絡視聽的“新亮相”。作為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扶持項目、北京市廣電局重點資助項目,《我的阿勒泰》是網絡劇首次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漫長的季節》隨後登錄總台電視劇頻道經典劇場,組成了一次頗具聲量的“網絡劇陣”排頭兵。強強聯動、媒體融合的背後,是網絡視聽文藝“從草根走向主流、從單一走向多元、從粗放走向精細”的高質量發展成果。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精品網劇進入主流平台,網絡視聽作品的“上星時代”也會愈加燦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