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時代中國大國形象更加鮮明
http://www.CRNTT.com   2024-05-24 17:25:34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思想文化、國家形象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在世界上樹立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國家形象是一國在國際交往實踐中形成的,需要積極主動塑造。在世界高度互聯互通、信息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主動“自塑”、注重“合塑”,讓新時代中國大國形象更加鮮明。

  建構國家形象內核,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新時代中國大國形象更加鮮明,需要充分發揮塑造主體的作用。國家形象的塑造是一個由國家主體建構概念並轉化為信號訊息,經由關鍵參與者解讀信息、開展國際傳播,讓海內外受眾接受的整體過程。國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增強主動性、創造性和前瞻性。要充分發揮“自塑”功能,對外釋放積極正面信息,表達對自我意義以及自我與世界關係的認識,進而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為國家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好三方面的關係:一是整體和局部的關係。既要從整體上進行宏觀把握,也要在各個方面精準定位。要明確國家形象建構的內核和目標,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人類共同價值等結合起來,著力塑造中國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二是概念與行為的關係。要將國家形象塑造的概念擴展為具體可感的行為活動,動員官方和民間各類主體廣泛參與,在教育、影視、旅遊、體育等領域積極推進,使國家形象塑造貫穿於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方方面面。三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國家形象傳播面對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既要從普遍性上考慮如何適應海外受眾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也要考慮海外受眾在思維、理念、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做好分眾化傳播。衹有將幾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國際傳播中更好吸引受眾,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深入開展人文交流,增進中外民眾相互瞭解。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夯實中外關係社會民意基礎的重要途徑,對於展現中國大國形象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藝術節、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聯盟成立,“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等文化盛會舉行,中俄文化年、中意文化旅遊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中贊文化年、中柬文化旅遊年、上合組織文化年等30餘個大型文化和旅遊年(節)成功舉辦……中國和各國人民在國際人文交流中增進相互瞭解、拉近彼此距離,日益豐富的人文交流活動成為傳播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要繼續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推動中國更好走向世界,有效促進世界進一步瞭解中國。一方面,推動國內民眾積極主動向外講述中國故事。國內民眾作為國家形象塑造的關鍵參與者,在感知和理解本國形象上具有天然優勢。中國發展的生動實踐,是最有說服力的中國故事,也是最可信的中國話語。可以鼓勵更多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們用自己的故事、身邊的故事來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理念和實踐成就,講述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另一方面,吸引更多海外民眾親身接觸和體驗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念。通過論壇、展會、學術交流活動等多種平台拉近與海外受眾的距離,讓海外受眾根據真實客觀情況形成對中國形象的認知。

  匯聚輿論傳播合力,實現立體化傳播。當前,國際傳播領域“短平快”的傳播特徵日益突出,各國民眾能夠更加便捷快速接觸到世界上的各種信息,而他們對一國國家形象的認知通常由多個信源共同塑造。因此,要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各類資源,匯聚輿論傳播合力,讓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更加立體化。調動多元傳播主體廣泛參與,從不同層次、不同視角對同一事件進行敘述,形成傳播合力,提升中國聲音、中國形象的觸達能力。採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區域化和分眾化表達。面對西方一些媒體的偏見,要通過視角中國化、議程設置專業化、傳播精準化等積極進行自我闡釋。同時,進一步提高對國際輿論的分析研判和應對能力,建立預警機制及時研判風險點,通過多信源、多角度、多人訪談等形式滿足受眾對事件的信息需求,有理有據地快速分析和回應。要講究輿論鬥爭的策略和藝術,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爭取更大國際話語權。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