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與《洛神賦圖》的相遇
http://www.CRNTT.com   2024-05-26 17:06:36


 
  第二次看到《洛神賦圖》,是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同是古人摹本,和故宮所見,似乎大同小異。但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那幅《洛神賦圖》,更多地留下了歲月的滄桑。數米長的絹本長卷,布滿了千年風塵造成的龜裂,裂縫中斷損的絹絲依稀可見。但畫面中眾多的人物,大多還完整地保存著。主角洛神飄然翔游在畫卷中,每一次出現都呈現不同的曼妙儀態。畫卷的最後一組圖給人印象深刻。當洛神的身影在縹緲的洛川中消隱,傷心的曹植不顧一切,乘船在水上追趕。畫面上,飄在水上的洛神正回首深情望去。殘缺的畫面上,曹植乘坐的那艘船已經殘缺不全,船身和船上的隨從都已形跡難辨,唯有端坐在船艙的曹植完好無損。曹植的目光,正執著地追趕著遠處的洛神……

  第三次見到《洛神賦圖》,是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擁擠的展廳裡,很多人在圍觀,那是古人臨摹的長卷局部。那次,我只是隔著玻璃櫃遠遠地看了一眼,落在眼簾中的,是一片發散著神秘氣息的黃褐色,繁密的線條和斑駁的色彩在畫頁中交織,其中隱藏著洛神和曹植的夢中之戀……

  第四次邂逅,是在歐洲的萊茵河畔。那次,我們從德國慕尼黑坐車去奧地利維也納,沿著萊茵河走了很長一段路。途經一座奧地利小城,我們進城休息用餐,找到了一家門面素雅簡朴的中餐館。餐館老板是中國僑民,一位熱情的中年人,說話帶著閩南口音。聽說來了中國的作家和藝術家,他表情有點神秘地笑著說:“來,我要把你們帶到中國的古代去。”說著,穿過廳堂,把我們引進一個幽暗的大包房。

  進門,一片漆黑。我正感到納悶,燈光突然亮起來。眼前的景象,讓人驚愕不已。這是一間沒有窗戶的暗室,四面都是白墻。白墻上,畫得滿滿的,都是中國的古人。我發現,畫面上的人物,都是我熟悉的。正面的大墻上,是巨幅線條白描《八十七神仙卷》。這是唐代的名畫,當年被徐悲鴻從海外收購回來捐給國家,成為美術史上的佳話,相傳是吳道子的傑作。白墻上的圖畫,是這幅畫的局部,把原作放大了很多倍。畫面上,删去了原作頭尾兩群男性官吏武士,只留下隊列中那一群衣裙飄拂、姿態優雅的仙女。我眼前的《八十七神仙卷》,當然不是原作,是現代人用毛筆和墨汁在白墻上的描摹,但繪者手筆不俗,墻上的畫面足夠讓人感覺驚艶和震撼。另外兩面相對的墻壁上,還有讓我更為驚奇的畫面,墻上畫的竟然是《洛神賦圖》中的情景。一面墻上,畫著洛神乘坐龍舟遠去的場景。六條昂首飛行的神龍,拽著旌帶飄揚的龍舟,穿行在浪花和雲波間。坐在龍舟上的洛神,正含情脈脈地回首凝望,眼神中,是留戀,是惆悵。對面墻上,畫著曹植,他正坐在船上,追趕遠去的洛神。兩面墻上的一男一女,無奈地隔空相望。這兩面墻上的人物,永遠不會有重合的一天。

  我站在餐廳包房的中間,環顧這三面墻上的墨線白描,驚訝得說不出話。白墻上的《洛神賦圖》和《八十七神仙卷》,形象傳神,技法高超,是誰的手筆?曹植,洛神,仙女,顧愷之,吳道子,正在這小小的空間聚會。怎麼也想不到,在萊茵河畔的歐洲小城中,竟然會有如此奇遇。餐館老板笑著為我解開了謎團。他告訴我,墻上的《洛神賦圖》和《八十七神仙卷》,是一位年輕的中國畫家留下的墨跡。這是一位從北京來奧地利留學的美術研究生,曾經在這座小城生活了一段時間,吃住都在這家餐館裡。為了報答老板的熱情款待和照顧,年輕的中國畫家揮舞畫筆,在這間包房獨自畫了很多天,在三面墻上畫出了這三幅畫。這個展現中國繪畫和神話的包房,成了萊茵河畔的一個景點,很多人慕名前來,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欣賞中國的繪畫,走進千百年前的神話世界。

  離開小城,在萊茵河畔繼續旅行,我的眼前飄動著洛神的形象。萊茵河的波光,居然和我幻想中的洛水融為一體。洛神,傳說中的中國神女,此刻正在遼闊的世界到處漫游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