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走過來一位老人,我走上前去,詢問老人家棉紡廠的歷史變遷。他指著大門上的廠標告我:我們都叫它三廠。這稱呼,顯得親切,仿佛在叫一個人的小名。然後,他指著門前的道路,對我說:原來這里有一條河,河上有橋,得過橋到三廠上班。地理的變化,常是歷史變遷的外化,讓看不見的時光變得看得見,也讓歷史潛入書頁之中,只待親身經歷者的指認方可讀懂。
最後,老人指著大門對我說:我奶奶當年就在這里上班。話裡帶有幾分滄桑,也帶有幾分驕傲。
我問他:您今年多大年紀了?
八十四了!他伸出手指,衝我比劃著。
真看不出來!我誇贊著,他拱手笑著健步離去。
司機對我說:我媽媽也是在這里上班的。然後,他又補充說:好多人家幾代都曾經在這里上班的。原來,這里就是一片農田,建了三廠,村裡的農民,好多都到這里當了工人。
上車離開三廠,車子快要駛出小鎮,我才忽然想起問司機:這個鎮子叫什麼名字?
他告訴我:叫三廠。
三廠!這個名字起得真好,樸素,好記,透著當地人對這個棉紡廠的感情,也透著對張謇的感情。它讓曾經的一片農田,變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小鎮。這個鐘樓,成為了三廠小鎮的地標。世上的小鎮很多,哪個小鎮,有這樣融有歷史融有人物又融有感情的名字?(來源:大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