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避免對AI的過度依賴
http://www.CRNTT.com   2024-06-10 15:46:43


  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網評:避免對AI的過度依賴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盧澤華

  身邊有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助手,是千百年來人類的夢想。《山海經》中就記載了一個名叫“白澤”的神獸,“能言語、通萬物之情”,不僅有求必應,還能占蔔吉凶。

  如今,人工智能(AI)的發展,正讓這個“神獸”走進千家萬戶。琳琅滿目的智能設備不僅能輕鬆做到“能言語”,“通萬物之情”也已基本實現。借助海量數據庫,各種AI設備有如百科全書,再生僻的問題都難不倒它。“有問題找AI”已漸漸成為人們的習慣。

  AI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目共睹:教師可以用AI批改作業,分析學生特點,優化教學方案;律師可以用AI審核案卷、分析案例、草擬合同,還能制定辯護策略;會計可以用AI記錄數據、設計賬目、生成報表,過去耗時費力的財務核算,AI可以一鍵完成。最近,一位從事留學中介服務的朋友向筆者抱怨,五月份只接到了兩單活,因為生成式AI的興起,學生對寫作入學申請的人工輔導服務需求量大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AI應用的深化,“有問題找AI”的現象也引起了人們的警覺。教師過度依賴AI批改作業,對學生情況缺乏直觀感受,只能相信AI數據分析。可是,學生的成長受到環境、性格、學習等因素綜合影響,AI分析會不會因為偏差而“誤人子弟”?律師界擔憂,青年律師剛入行,就頻繁使用AI撰寫文書,從業底子怎麼會厚實?會計行業也在呼籲,不要過度依賴AI,因為財務工作不是簡單的數據分析,還需要大量的專業判斷,“沒有價值觀的智能人”很可能引發財務監管和倫理上的風險……

  如果說,各行各業的擔憂還不夠直觀,一個小故事也許更能引起公眾的重視。如今,一些中小學生開始利用AI幫助自己寫作文和讀後感。面對家長對孩子“學習不要偷懶”的告誡,孩子振振有詞:“將來都是機器人幫我們幹活,學習早就沒有意義了!”

  這樣的回答,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嗎?

  在決策式人工智能時代,AI技術越來越“擬人化”。但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應該將AI控制在“常規替代性”領域,即替代人類從事那些可重復性高的常規任務,而社會洞察、情感表達、藝術審美等高階任務,仍要人類來完成。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