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年的上海發生兩件事,一是當年四月中央宣布加快浦東新區開發,二是同年十二月十九日上海證券交易正式開業,這兩件事對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繁花》第一集開頭旁白,一九九二年的上海“霓虹養眼,萬花如海”,這一年鄧公南巡,東方風來滿眼春,內地改革開放全面加速。黃河路是大上海的縮影,是大時代的縮影。離開這個時代背景,就沒有寶總和李李、玲子、小汪,沒有範總、魏總,爺叔也沒有用武之地。
九十年代的上海“到處都是機會”,不少香港人對這句話很有共鳴。不同於早年到珠三角和潮汕地區的港商主要是開廠做企業,最初到上海的一批港商多是做貿易進出口生意。一位經常捐錢支持內地大學的知名女港商講述她和上海的故事,九十年代某次隨商界訪問團回到她的出生地上海,發現商機處處,便利用自己認識外商又懂上海話的優勢,從零開始做起上海服裝出口生意,並且以眼淚攻勢從外貿公司成功拿到出口配額,由此奠定自己事業的基礎。
真實,是這部具有濃烈上海灘特色電視劇集在內地一開播就受到全國觀眾熱捧、半年後在香港播出同樣備受歡迎的最重要原因。每一個場景、每一個情節、每一個鏡頭、每一句對白、每個人物的舉手投足,都幾乎完美無可挑剔。據說辛芷蕾為了演好穿高跟鞋風情萬種的李李,練走路練了三年。這部劇集有上海話和普通話兩個版本,我更喜歡看上海話版本,雖然不能完全聽懂,但在黃河路,在至真園、夜東京發生的種種事情,配上這種嗲聲嗲氣的“味道”才更有魅力。
而最大的真實,是全劇再現了九十年代初那一個有些混亂、無序,甚至有些殘酷,但是機會處處、充滿希望和誘惑,人人希望賺錢致富的社會心態和生活現實,套用現在的說法,就是人人對美好生活充滿追求和向往。看《繁花》可以回味,也可以找回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