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夜幕降臨,景德鎮禦窑博物館被燈光點亮。館內有一面“網紅墻”,展示了65件明代“空白期”青花瓷枕的修復件。明與暗在破碎的瓷片間共舞,縫隙間閃爍著歷史的光影。
“‘碎’,是博物館展品的一大特色,因為禦窑嚴格的揀選制度,它們落選卻不得外流,只能打碎。”景德鎮禦窑博物院院長翁彥俊介紹,“我們在整理修復過程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將‘碎’的哲學呈現在大家眼前。”
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禦窑史……古老,是景德鎮的姿態。
摶泥成器、範土為窑、瓷上作畫……數百年前,產自波斯地區的礦物質鈷料——蘇麻離青,沿著古絲綢之路來到景德鎮,與陶瓷“碰撞”下,元青花的誕生驚艶了時光。
及至明清,鬥彩瓷、五彩瓷、珐琅彩瓷、粉彩瓷等眾多彩瓷成功創燒。革新,亦是景德鎮的風貌,如千年窑火般延續至今。
今年6月,景德鎮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遺址——徐家窑復燒開窑,涵蓋郎紅、花釉、青花、茶葉末等品類的6000多件瓷器,從泥到器,浴火重生。當爐口窑門洞開,整窑匣鉢鱗次櫛比,排列齊整有序。每開一路瓷器,徐家窑的網絡直播間便掀起一陣“熱浪”。
“這不僅是一座窑的重新點燃,更是我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和柴窑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景德鎮市燒煉非遺傳承人餘喜來向記者介紹,這是徐家窑復建以來第六次復燒,邀請了一批老手藝人和年輕人共同參與其中,通過“傳幫帶”讓文化傳承真正可觀可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