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四川的致景紡織智造園內,倍拈機器人在自動巡檢。(圖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作出頂層設計。
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但轉型的過程充滿挑戰。一些企業尤其中小企業因為投入較大、周期較長而陷入“不能轉、不敢轉”的迷茫。
這筆投入與產出的賬究竟該怎麼算?記者近日在上海、浙江、廣東、安徽、重慶等省份實地調研,聽企業、政府、金融機構圍繞這個問題談思路、算細賬,從中瞭解進一步推動數字化轉型的現實路徑。
“顯性賬”:通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利潤增長
推動數字化轉型,企業雖然要投入幾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資金,但可以實現降成本、提效率。對企業而言,是一筆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
一台台機器高速運轉,五顔六色的面料翻轉流動……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鑫海盛天紡織後整理有限公司車間內,生產井然有序。
鑫海盛天從事的印染業務,過去俗稱“染坊”。數字化轉型之前,廠裡的老師傅隨著時間消逝逐年減少,而年輕人又不願意進車間,企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鑫海盛天總經理馮德明經常思考的問題。
2021年,鑫海盛天和上海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啟動數字化轉型,上馬“飛梭智紡”銀河染整智造系統,覆蓋配色、排產、定型等各個印染業務環節。
馮德明告訴記者,數字化轉型除了軟件支撐,還需要採購新的先進設備,如印染行業就需要配套測色儀,用機器來“讀取”產品顔色信息。這樣一套軟硬件改造做下來,投入達到五六百萬元,占鑫海盛天年營業收入的2%左右。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印染行業銷售利潤率僅為3.03%。顯然,這個投入力度需要企業下很大的決心。
“投入雖不小,但效率提高了,收益很明顯。”馮德明說,印染廠生產之前要打樣,滿足客戶對於顔色的要求,過去這個環節高度依賴老師傅的經驗,一種顔色往往要配五六次才能成功。改成智能配色系統後,年輕人簡單培訓就能上手,打樣效率也大幅提升。“以前產品打樣需要3天,現在服裝業流行‘小單快反’模式,急單只要24小時即可出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