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3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出席北約特別峰會後的新聞發布會。(圖源:新華社) |
北約75年的歷史是不斷擴張的歷史。冷戰結束後,失去對手的北約不僅沒有解散,反而不斷東擴,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直接導致烏克蘭危機升級。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成為烏克蘭危機的最大贏家,既打擊了對手俄羅斯,又強化了對歐洲盟友的掌控。
比較北約“亞太化”和北約東擴,不難發現美國的手法幾乎如出一轍。那就是通過樹立一個“假想敵”,煽動地區國家對這個“假想敵”的焦慮和恐懼,使它們不得不站隊美國,獲得所謂的安全感。
在2019年北約倫敦峰會上,中國首次被正式列為重要議題,會議公報稱中國“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在2021年北約布魯塞爾峰會的公報中,中國被定義為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和北約相關安全領域的“系統性挑戰”。2022年北約馬德里峰會通過新版戰略概念文件,除指責中國“危害北約安全”、構成“系統性挑戰”外,還首次提到“印太地區”的重要性,稱該地區的事態發展可能直接影響歐洲-大西洋地區的安全。2023年北約維爾紐斯峰會公報再次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和言論挑釁,刻意渲染所謂“中國威脅”。今年峰會上,北約發表《華盛頓峰會宣言》,繼續渲染亞太地區安全威脅,其中的涉華內容充滿偏見、抹黑和挑釁。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作為“北約亞太化”的背後推手,其主要目標就是打壓中國。美國馬里蘭大學副教授喬舒亞·希弗林森表示,美國試圖將其在歐洲和亞洲的安全力量整合起來以應對中國,推動北約進一步介入亞洲事務正是該計劃的一部分。俄羅斯政治分析家鐵木爾·福緬科說,美國日益將中國視為最大競爭對手,因此推動北約將力量延伸至亞洲,與美國在該地區的盟友聯手。
製造對抗分裂
在推動“北約亞太化”的同時,美國也加緊拉攏亞太地區一些國家,加速建立地區盟友體系,打造“亞太版北約”。
美國推動美日印澳合作升級,炮製所謂“四邊機制”,將其作為“印太戰略”的核心平台;美國去年8月舉辦美日韓三國領導人戴維營會晤,力圖將美日和美韓兩個軍事同盟整合為美日韓三邊軍事同盟;美國拉英國介入亞太事務,與澳大利亞共同組建所謂“三方安全夥伴關係”,無視地區國家對軍備競賽和核擴散的擔憂,幫助澳大利亞建造核潛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