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據大公報7月14日報導,香港報紙檔歷史悠久,在過去百年有承載傳播文化、資訊的功能,惟隨著社會進步及科技發展,日漸式微。香港報販協會主席林長富形容,現時業界不是寒冬,而是冰封,“肯定好辛苦,但我們亦肩負著使命。”
林長富憶述在60至90年代,每日買份報紙是港人生活的一部分,所有資訊都可通過報紙檔獲得,“那時同業都認為工作好有意義。”
向政府爭取8年無回應
他指出,多年來政府對業界完全缺乏支援,業界由高峰期3000多個報檔執剩約300個,“我們跟政府爭取了近8年,要求放寬報檔賣多點其他物品及擺放廣告增加收入,但一直都無回應,也無合理解釋,令我們報販協會非常費解,亦有欠公道。”
林長富表示,不少報檔在鬧市開設,一直服務市民,近年報紙檔雖然不敵智能手機和科技,但只要與時並進,重新擁抱科技,活化報檔,將這種香港獨特的街道文化延續下去,不要到報紙檔完全消失時才扼腕嘆息。
他希望政府放寬對報檔的規限,好好利用剩下的300多個報檔,結合電子數碼科技,讓業界通過與藝術、文創家的合作,令報檔更美觀和實用,轉型成傳播文化、資訊和藝術創作的展示點,將當區的美食、旅遊、文化等需推介的信息帶給市民和遊客,將文化藝術家與普羅市民連結起來,協助他們發揚光大,成為都市的一道風景線,繼續發揮街頭報檔獨有的文化特色和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