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至東海,成為戰國七雄中地域最廣大者。
楚國青銅器在春秋中期開始形成自有的文化特徵。楚國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青銅器文化特徵比較明確,其中低層貴族先後使用過鼎、敦、壺或者鼎、盒、壺的禮器組合,其中鼎都帶蓋,是春秋中期新出現的器形。這些新的組合方式,也代表了新出現的社會階層。楚國的高級貴族使用一套傳統的列器組合,按等級使用九鼎八簋、七鼎六簋等,同時也使用多套的鼎、敦(盒)、壺組合。
武王墩一號墓青銅禮器使用的是高等級的器用制度,該墓出土多套以蓋鼎為關鍵的組合,但九鼎八簋的組合則為一套。鼎簋組合中的升鼎,器形為平底束腰,簋則是方座帶蓋,是這類楚式禮器程式化的形制。相較於齊、晉等傳統周文化國家,戰國時期的楚國更為遵循傳統禮制。
楚國在發展過程中和周邊諸侯國的政治文化頻繁互動,楚式青銅器影響到楚國之外的更大區域,被學者們稱之為楚系青銅器。楚系青銅器率先發生在漢水淮河之間,春秋中期及其後的曾國青銅器,一直都與楚國青銅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戰國時期曾國國君墓葬曾侯乙墓、擂鼓墩二號墓都隨葬楚式的九鼎八簋。楚系青銅器在春秋晚期開始影響江淮和吳越等地區,戰國早期開始向西影響巴蜀地區。成都新都馬家鄉戰國墓出土5件形制相同的楚式蓋鼎,其中一件銘文鼎是楚國青銅器,其餘4件是蜀文化模仿的楚器。紹興坡塘獅子山306號墓出土一件方座形器,是在一件典型的楚國青銅器上加鑄四角的人形支座和頂部立柱,加鑄部分呈吳越文化風格。楚、吳、越還大量生產形制相似的青銅劍,成為戰國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個突出的文化現象。
楚國是東周時期青銅器出產量最大的諸侯國。楚國貴族墓葬,楚國附庸國如曾國、蔡國貴族墓葬,都隨葬大量青銅器。曾侯乙墓隨葬包括有名的曾侯乙編鐘等青銅器,總重量超過10噸。曾侯乙作為當時的小國國君能擁有如此大量青銅器,除了楚地豐富的青銅礦冶資源之外,鑄造技術發展並形成大規模生產能力,也是重要原因。春秋中期之後,青銅器鑄造普遍採取分鑄、焊接技術,將一件青銅器分解成多個部件獨立生產,再連接組合成形。青銅器上附著的動物裝飾,也是通過類似方式加工。學者研究表明,曾侯乙尊上有34個附著部件,是通過56次鑄接和焊接連成一體。在增加工序、降低難度的同時,還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有如現代工業的流水線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