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場考古工作者介紹,紹興稽中遺址現存堆積主要分為戰國、漢六朝、唐宋等時期,最深處距原地表5~6米。已清理大型建築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遺跡40餘處,發現戰國和漢代兩個時期的大型建築基址,戰國時期建築基址目前發現兩種構築方式:一種由方形立柱、長方形墊板及墊板下圓木組合構成;另一種筏狀地栿由多條圓木橫縱間隔相叠壓呈網狀鋪設。漢代建築基址居於越國建築基址之上,大體可確認有四組,規模較大,單體面積約260~400平方米。
在遺址的另一側,一副完整的馬骨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李龍彬解釋說:“南方主要以舟楫為交通工具,馬在南方很少見,所以馬坑的發現非常重要,它不僅提供了當時人們生活的線索,還可能與軍事活動有關。”
“別看這木刺小小的,不起眼,它可是稀世珍寶。這次的考古發掘,首次發現了包含墨書‘會稽’‘山隂’地名的漢代木刺實物,填補了紹興古城考古多項空白。”回到紹興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龍彬給記者展示了名動天下的漢代木刺。出土於稽中遺址的漢代木刺長約20厘米、寬約4厘米,正面有墨書,木刺上的文字為“弟子會稽張龍詣門下山陰伯□”,墨書字跡總體較清晰,但下端有一字已模糊難辨。
稽中遺址目前出土各類各時期文物共計850餘件,其中不乏青銅洗、青銅壺、水晶環等高等級文物,遺址還出土了冶煉鐵塊、鐵鉗和成捆的鐵矛、成組的鐵甲葉等與冶金工坊相關遺物。考古專家認為,不排除該地可能曾是兵器作坊、武庫或衛戍之地,由此可見這些建築的高等級屬性。
目前稽中遺址考古發掘還在持續進行。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那些頗具神秘色彩的記載與傳說,會在古城新證中得到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