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看似遙遠,但涉及制度機制改革等工作,特區政府在此時此刻就要以時不我待的態度加速推動。“改革”二字是三中全會的重點精神,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也不只一次強調香港必須“識變、應變、求變”。國家對河套發展抱有極大期望,香港必須從現在開始全力提速香港園區建設,更要有從體制機制上進行變革的決心。
深圳和香港園區,各有不同的資源與優勢,要發揮園區之間的協同效應,就要先把握香港的優勢所在。香港擁有的優勢,其實《規劃》本身已經說得很清楚:科技創新、金融開放;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實行自由港政策,擁有專業化的服務機構體系和高度開放的科研環境,科教資源豐富。去年10月,總部設在美國的聖諾醫藥,作為首批應引進辦之邀來港擴展業務的企業之一,其首席財務官葉永基直言落戶香港的理由,就是因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背靠大灣區市場、有足夠的科研人才和土地,並表明來港目標之一就是在河套區建立生產基地,將斥資4000萬至5000萬美元興建河套廠房,未來亦會考慮再斥資3000萬至4000萬美元加大在港的研發規模,並將研發基地由科學園搬遷至河套。
打造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平台
一直以來,香港參與河套發展的思維都是先在香港進行一線科研轉化,再到深圳進行臨床試驗,進行產品註冊後,最後再於內地進行終端生產。簡而言之,仍然是傳統製造業的“前店後廠”式思維。然而,縱觀現時全球各地的高科技工業園區,無不將“研發製造一體化”視為發展的主要趨勢,比如美國矽穀,很多製造業企業自身也擁有實驗室,把技術研發、驗證及部分生產過程統一規管。換句話說,其實香港園區也未嘗不可包辦一部分實驗室的小規模製造工序,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研發製造一體化。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吸引更多不同類型的創科企業落戶香港。如果按以往的模式,香港永遠只做上游科研,本身就已經自我設限。而事實上,不少企業其實都有在香港建設生產基地的想法,比如上述的聖諾醫藥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也有內地生物醫藥企業表示,在香港進行藥物研發與在內地的成本沒有相差太遠,而且香港還擁有低稅制、資金自由出入、集聚全球國際高端人才等優勢,如果能推出更多有利研發製造一體化的政策,相信對不少海內外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十分有吸引力的方案。再者,“香港製造”長年以來也享譽全球,這正是又一個擦亮香港“金字招牌”的好機會。
去年施政報告強調會把北部都會區對接河套合作區的發展定位,與香港科技競爭力的布局充分結合。河套區發展只爭朝夕,特區政府接下來必須以“改革”思維為核心,全面提速、提效、提量、提質,把河套區打造成為香港、為國家實現重大技術突破的重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