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3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汛期如何科學開展農業防災減災,如何抓好災後農業生產恢復、提高防災減災能力?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作物產量形成關鍵期,落實田管等關鍵技術
台風、暴雨洪澇是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主要危害。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總農藝師王積軍介紹,在田秋糧作物大多已進入產量形成關鍵期。
汛期降雨頻繁,對作物有哪些影響?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氣象災害防控團隊專家介紹,土壤水分長時間飽和,易導致作物根系活力降低、生長緩慢;高濕適溫條件下菌量快速累積,病蟲害發生以及隨暖濕氣流跨區傳播風險也相應加大。強風雨天氣還會引起移栽晚稻浮苗、經濟林果折枝落果、農漁業設施受損等。
長時間高溫對部分作物生長同樣不利。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中國氣象學會生態與農業氣象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潘學標說,通常氣溫超過38攝氏度會使水稻、玉米花粉敗育,40攝氏度以上其授粉將受到影響。
大暑以來,農業農村部接連發布通知,部署當前防災減災奪秋糧豐收、蔬菜防災減災和秋播育苗等工作,組織中國農科院成立28支科技小分隊趕赴主產省,分作物、分區域、分環節落實防災減災和田間管理關鍵技術。日前,財政部會同農業農村部緊急下達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重點對重災區農作物改種補種、水毀農業設施修復、疏渠排澇等防汛救災措施以及未受災和輕災區實施秋糧作物“一噴多促”給予適當補助。
澇後管理、促進恢復,不同作物各有講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