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包容 共促文明美美與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鑒而豐富。這其中,青年人以其充沛的活力、友愛的姿態,促進著不同文化包容共存,對於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化百花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常工作之餘,全國青聯港區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陳穎欣將自己的頻道開在香港青年使用最頻繁的社交媒體,“我開通了兩個頻道,其中一個視頻的點擊量達到40萬,我很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講好中國故事。”
“雖然我是老外,但我不見外。”中國日報社高級記者、新時代斯諾工作室核心成員聶子瑞直言,講好中國故事已經不單是一份職業,而是一種人生使命。在他撰寫的書籍中這樣寫道:在過去18年裡,我的足跡遍布了中國各省,在偏遠孤寂的地方,也印刻著我的足跡。“每當回想這些我都不禁感嘆,我從未想過中國可以克服如此艱巨的地理挑戰,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然而,中國確實做到了,而我不僅僅是見證者,也是親身經歷者。”
在中國外文局中東歐與中南亞傳播中心《愛看中國》欄目主編愛麗克斯·波茲達耶娃看來,面對當下的各國衝突升級、氣候變化等挑戰,衹有以文明交流來超越文明隔閡,攜起手來,人們才能夠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四川短視頻博主小萬姑娘萬潔成功將互聯網作為自己傳播傳統文化的平台,“從單純的變裝展示,到分享漢服知識,再到挖掘中華文化背後的故事,我深知,我們是互聯網內容的生產者、創作者,同時也是網絡文明的實踐者和維護者,所以我們始終堅持理念、內容、形式、方法的創新,以小切口講好大故事,將漢服和傳統文化,從傳統的博物館、陳列廳帶到大眾視野和尋常生活。”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匯聚網絡正能量,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是加快建設網絡強國的必然要求,在網絡正能量的激蕩共鳴中,人們看見溫暖,尋得希望,增強力量,並以網聚力、以網架橋,共繪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同心圓,讓世界走進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