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6日電/東風怒放震大洋
來源:大公報 作者:馬浩亮
時隔44年,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海域發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上一發發射,還要追溯到1980年5月18日發射東風-5導彈。但當時,中國公開使用的名義是發射“遠程運載火箭”。因此,本次是中國第一次明確宣布發射“洲際彈道導彈”,這既是一種軍事透明與自信,也更增添了戰略威懾。
在解放軍現役的導彈體系中,具備全球打擊能力的洲際彈道導彈,主要包括由火箭軍陸基發射的東風-31、東風-41、東風-5,以及海軍核潛艇部隊潛射的巨浪-2、巨浪-3。其中,2019年國慶大閱兵首次亮相的東風-41,是解放軍射程最遠、攜帶核彈頭最多的洲際導彈,具有比東風-5更好的機動發射、突防、精確打擊能力。
此前,“東風”系列洲際導彈的訓練發射,通常以西部戈壁沙漠地帶為靶區。今次選擇直射太平洋公海,射程更遠,實戰意義更明確。這種發射,一是驗證裝備性能,即導彈是否能夠達到相應的設計精度、射程、速度等關鍵參數指標,導彈發射裝置如發射井、發射車等是否正常運行;二是檢驗部隊的戰鬥力水平,檢驗整個作戰系統的值班、備勤、響應、執行等各環節,能否能夠高效遂行發射任務。
通過此類訓練性發射,可對洲際彈道導彈狀態作出評估,並有針對性地進行維護和改進。必須做到絕對可靠,才能確保“大國長劍”發揮威力,在關鍵時刻出奇制勝,一劍封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