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見先民穿搭
“玉,石之美者”,在石器時代,當人們開始關注玉石獨特的色澤與紋理時,玉器便從普通實用石器中脫離出來,成為原始社會中美的象徵。長江流域在距今8000年左右,出現了棒飾和璜形器等類玉裝飾品,可視為玉器的先聲。到了距今7000年後,用玉石製作的裝飾品在一些遺址中開始頻繁出現,尤其在長江下游地區,出土玉器的數量與種類極大豐富,有耳飾、項飾、臂飾等。
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以玉玦為代表的耳飾、以玉璜為代表的項飾、以玉鐲為代表的腕飾共計140餘件展品。其中,僅玉玦就有40餘件,基本涵蓋了長江流域的主要史前考古學文化及出土玉玦的主要形制。分類集中的展示方式,有助於幫助觀眾全面瞭解長江流域同類玉器的發展、演變與交流過程,各種琳琅滿目的玉飾也能使觀眾一飽眼福。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類集中展示的同時,我們也注重成組、成套玉飾的“復原”展示。例如,根據考古發掘時玉器的出土位置,展覽借鑒了時下博物館界比較流行的設計,即將耳飾、項飾、腕飾等“還原”到簡化人物線圖的相應部位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長江流域史前先民的穿搭“時尚”,清晰直觀,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玉”見古人智慧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將玉器製作總結為“切、磋、琢、磨”四道工序,即開料、修坯、裝飾與拋光。根據現代微痕分析與實驗考古研究可知,史前玉器製作包含切割、鑽孔、研磨、打樣、雕刻、拋光、鑲嵌等工藝流程,基本可以被上述四道工序涵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金屬工具尚未出現以前,史前先民不僅懂得利用比玉堅硬的石頭來雕琢玉器,還會使用麻線、竹子等軟性材料,加上水和石英砂(即俗稱的“解玉砂”)來切割玉石,用動物皮毛磨光玉器,這是遠古工匠超凡智慧的體現。
|